小欢喜 (鲁引弓)全文阅读最新章节TXT下载无广告弹窗
N海都记者 宋晖
周一到周五的我们,总是像陀螺一样,无法停歇,没法思考。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何不强迫自己静下心,慢下来。花几分钟时间,读一段文字,品一篇文章,相信你总能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遇见你,遇见我,遇见最美丽的自己,聆听最动听的故事。这里是海都『慢读』,希望与你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开学第一课”是给孩子们看的,其实在此之前,家长们的“开学第一课”从电视剧《小欢喜》播出就已经开始。
这部瞄准三组“高考家庭”中亲子关系的作品备受关注,不但高三家长看,连小学家长也在追剧。
海都记者专访了原著《小欢喜》的作者鲁引弓,听他认真讲家长们的“开学第一课”。
如今的孩子最大的不同 他们是“信息爆炸的一代”
记者:
电视剧一开始就交代了林磊儿来自福建,到春风中学插班,是不是因为您和福建有什么渊源?
鲁引弓:
其实在小说中只是说林磊儿来自南方山区,而电视剧需要点出具体地点,于是就“安”在了福建。我之前是媒体出身,所以和福建的媒体也算是挺熟悉的。
记者:
小说是反映高三学生的,您觉得这一代的高中生与他们的父辈之间有何不同?
鲁引弓:
很明显,、后是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他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比我们当年多得多。
也正是因此,这一代孩子有自己的爱好,而且对自己的爱好相当坚持。我在采访的过程中,老师们告诉我现在的孩子特别是高中阶段的,都很有思想,大人“命令式”的话一定无法说服他们,如果他没被说服,就一定不认同你。比如过去我们读书时,老师、家长都会说“小说和电视就别看了,等高考结束你爱怎么看怎么看”,但放在当下就不好使了,今天的孩子会觉得“幸福的现在式和将来式是有比例的,如果无法保证我今天的幸福,那怎么保证我未来的幸福呢?我不能为了未来的幸福,让今天变得‘灰头土脸的”。他们会认为生活是从现在开始的,而不是从高考结束后才开始。
记者
这样的想法也无法说是错误的,那么家长们大多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鲁引弓
家长们仍然是“强加式”的思维模式,采访中无一例外的,家长们最想自己的孩子当医生、教师、公务员这三种职业,这当然是为了孩子将来生活得更加稳定,但实际上社会发展这么快,孩子的想法他们无法跟上,孩子们接收到的信息家长们未必能获取,这就使沟通成了障碍。
没有很好的沟通,便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拗”,老师们告诉我,家长们都找他们抱怨孩子不听话,这其中也包括了很多成绩很好的孩子家长,老师会问,你让孩子听话,听什么话?这些话就一定是对的吗?家长们的话可能信息量已经不够了,亲子的经验也不够了。这也让很多家长看了《小欢喜》后产生共鸣,他们开始对照着反思自己。2
孩子和家长们最需要什么?孩子需要精神沟通家长需要回到家长的角色
记者:
那么我们家长应该怎么调整呢?
鲁引弓:
我不是教育专家,只能说采访心得。我觉得家长应该这么想,孩子是世界开给你通往未来世界的一扇窗,你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上学回来和你说的,可能就是你通往未来的一扇窗。不要把窗户封闭了。像季杨杨家,父母以前在外地工作,但实际上很多父母即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白天很忙,回去很累,也疏于沟通,成了“最陌生的熟悉人”,他们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没有沟通的习惯,没有得到孩子心灵世界的信息。所以对话也好、商量也好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采访当中有个孩子妈就是电视剧里宋倩的原型,她告诉女儿考大学不能报北方大学,必须以上海为中心,以到南京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圈,因为她希望和女儿将来生活在一起,她便找各种理由,她女儿问,“你当年填志愿时为什么填得这么远(她妈妈是从一个很远的小县城考到了上海)?”今天你不能再用命令式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记者:
电视剧中的方圆是个不错的家长。
鲁引弓:
在电视剧中方圆是个“暖爸”,这个爸爸很有生活智慧,受到很多学生观众的喜欢。但他的妻子童文洁是个急性子,很容易克制不住自己的焦虑,对孩子不能直接发作,便会责怪自己的老公,家里有这样心急的妈妈,整个家庭气氛就会比较焦虑紧张,而方圆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调剂这样紧张的气氛。
记者:
这应该就是孩子需要的家长吧?那么您觉得如今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鲁引弓:
最需要的是“不孤独”。孩子们会觉得家长们只认分数,分数好才是好孩子,分数不好就不高兴了。所以孩子说,自己是“作业堆里的留守儿童”,是“精神的孤儿”。
虽然孩子们身边围着一堆长辈,回家饭菜送到嘴边,又围着学业转,但他们缺少的是精神层面的沟通。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高中生,毕竟他们都还是孩子,如果分数成为唯一的标准,他们就会觉得压力特别大。这样的认知偏差,造成了孤独。所以孩子们最缺的实际上就是快乐,成绩好的也并不一定快乐,因为整天刷题是一件痛苦的事,唯一的快乐就是比别人多了几分,但哪怕比别人多了几分,前面也还有比他高分的,所以也不快乐。这种对分数认识的狭隘,往往造成孩子眼睛里把分数放大为整个世界,真的失去快乐,真的精神上缺乏沟通。
3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获得“小欢喜”?多一份善和柔,就像缝隙里透出的光会改变小家庭的生态
记者:
“唯分定成败”,您觉得我们该反思什么?
鲁引弓:
整个社会的氛围如此,我们家长唯一能做的是从个体上做出调整,在家庭的屋檐下调整出一个相对理性和不焦虑的氛围给孩子,让孩子有一个成长的空间。家长学会做回家长,学生学会做回学生和孩子,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既然压力已经这么大,那我们再给他们多开一扇窗,那就是“小欢喜”吧!
在我的小说中有很强烈的反思,反思教育公平、反思教育资源的倾斜和失衡······生活已经很沉重,打开电视,我们就不能再沉重了,所以电视剧用了轻喜剧的手法,把重心放在亲子关系上,在故事里不是去责怪,而是还原教育现场,去反思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怎么做一个勇敢的小人物,做一个“不失控”的学生和家长。
记者:
“不失控”?我们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吗?
鲁引弓:
就像童文洁,她说出“你不是我儿子,是我祖宗”,这一定是失控时说的话。我们晚上在小区里走一走,只要你认真听,你就会听到每家窗户里飘出各种失控妈妈的声音,那一刻妈妈们是在释放心里的魔鬼。
最后,记者又问道:网络上有这么一个段子——“不管孩子作业时,孩子是天使,管他作业时,孩子就成了天敌。”
鲁引弓:
是啊。所以说到“方法论”时,我归纳了几条:
做到彼此倾听,不但要让孩子说话,也要让爸爸说话:在教育孩子当中,很多时候是妈妈冲上前,越是靠前,爸爸越是发不出声了,童文洁就说:“你给我闭嘴”“这一年让我来管,用这一年时间让他考上重点”。
接受“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从科学上说,人的认知都是从慢到快的,认知慢一点的,闭合曲线会更长,实际上是会记得更牢的。所以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一个“未完成时态”,你要允许他作业做得慢或者出错,这也就不会那么着急了。
就是“不失控”:要把孩子和家长拉开一定空间,不要贴得太近,有了空间就可以不失控,不能像宋倩“你考了第二名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每步都盯得很牢,就容易失控;我们甚至可以学学以前的教育方式,比如学戏或学钢琴的家庭,孩子学艺不是自己教,而是请一位师傅教,就是为了不失控。
学做“修炼”:孩子出生是父母第一次做爸爸妈妈,第二次做爸爸妈妈就是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做爸妈的过程就是修炼的过程,原则是你要多一份善念和温柔。孩子是你生的,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多一份善和柔,失控的妈妈心里的魔就少了、没了,多一份善和柔,在考学那么大压力的氛围里,它就像缝隙里透出的光会改变你和孩子的生态、你这个小家庭的生态,孩子相对多一点欢喜,这便是《小欢喜》想要表达的核心。
统筹:郭郭 编辑:小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