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会Python编程中的一种数据结构——元组(tuple)
一、元组的基本介绍
元组(tuple):这种数据类型结构与列表相同,但它与列表也有很大的差异,它的元素值与元素个数不可更改。列表的定义是将元素放入[ ]中,元组的定义是将元素放入()中。
格式:
- name_tuple=(元素1,...,元素n) #方式一
- name_tuple=tuple( ) #方式二
注意:
当只有一个元素的元组,有“,”。
name_tuple=(元素1,)
实例:
data=(1,'tuple',2)
num=(1,)
print(data,num)
print("元组的数据类型:",type(num))
二、元组的嵌套
t=((1,2,3),(5,6,7))
print("t的数据类型是:",{type(t)})
print(f"元组的数据类型:{t}")
三、读取元组元素
与列表的读取方式一样,第一个元素的索引值是0,第二个元素的索引值是1,以此类推...
格式:
name[i]
实例:
data=(1,'tuple',2,3,4)
print("读取索引值1的元素:",data[1])
print("读取索引值0的元素:",data[0])
for d in data:
print(d)
四、修改元组元素
修改元组的元素,就不能像列表那样修改了,(参考下面连接里面的第六个标题:列表),可以使用全新定义的方式修改。
实例:
data=(1,'tuple',2,3,4)
print(data)
data=(1,2,3,4,5)
print(data)
五、元组元素的查找和统计
index() 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它主要用于查找序列(如字符串、列表或元组)中某个元素的第一个匹配项的索引位置。如果元素不存在于序列中,调用 index() 方法会引发一个 ValueError 异常。
data=(1,'tuple',2,3,4)
Index = data.index(2)
print("元素“2”在data元组中的位置:",Index)
index = data.index("tuple")
print("元素“2”在data元组中的位置:",index)
count() 是一个在多种编程语境中常见的函数或方法,它通常用于统计某个元素在序列(如列表、元组、字符串等)中出现的次数。
data=(1,'tuple',2,'tuple',3,4)
num = data.count('tuple')
print("元素“tuple”在data元组中的数量:",num)
输出结果:元素“tuple”在data元组中的数量: 2
六、方法与函数
len()函数,求长度
max()函数,求最大数值
min()函数,求最小数值
enumerate()函数,遍历一个集合对象,它在遍历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当前元素的索引位置。
大多能更改元素的放法是用不了的,如:pop()。
data=(1,2,3,4,5)
print(len(data))
print(max(data))
print(min(data))
ed=enumerate(data)
print(tuple(ed))
ed=enumerate(data,start=10)
print(tuple(ed))
zip():将对应的元素打包成一个个的元组
list():将zip对象转化为列表
实例:
data=(1,2,3,'four',5)
zipdata=zip(data)
print(type(zipdata))
print(zipdata)
cout=list(zipdata)
print(cout)
小结
元组的优点:可以更安全地保护数据,程序设计中可能会碰上有些数据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情况,将它存储在元组( tuple )内,可以安全地被保护。例如,电子邮件的数据结构,图像处理时对象的长、宽或每一像素的色彩数据,很多都是以元组为数据类型。
增加程序执行速度,元组( tuple )结构比列表( list )简单,占用较少的系统资源,程序执行时速度比较快。
参考资料
《python王者归来》洪锦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