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总裁的下堂妇无弹窗, (帝国总裁的下堂妇)最新章节全文阅读_铸剑阁小说网
汉族的起源和演变之十四----周朝时汉族的定型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平店村四组,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年自营B股交易量一度占全国近半;服务于多家中央企业,承揽过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PO、中海油债券经纪。现担任某投资公司总经理,经营几十亿资产,投资于股票、股权、期货、债权等领域。
1. 周与秦
帝喾娶炎帝部落有邰氏女姜嫄为元妃,生弃,因为弃是嫡长子,继承了父姓姬。弃好农耕、懂稼穑,被帝尧举为农师、封为有邰氏(今汾河流域)部落酋长,号后稷。夏朝建立后,周族世代事夏为掌管农业的官。商灭夏后,周族与夏人一起向西北逃窜,到达了今内蒙伊金霍洛旗朱开沟。然后由于商人的继续追击,周族和夏人继续向西迁徙,到达了敦煌地区。在这儿周族和夏人分开,在不窋的带领下往东南返迁,抵达了甘肃庆阳一带。不窋、鞠时代,周族处戎狄(Q-M120、N、C3南支、吐火罗R1b ?)之间,从其俗。周族除了受戎狄之俗影响外,还有自己发达的青铜业、农业、家畜养殖业,这是其区别于戎狄的明证。到公刘时期,周族开始强盛起来。前年,庆节迁都于径水上游的豳(陕西省彬县西北)。泾水上游正是黄帝集团传说发源区之一,而距此不远今陕西陇县的吴山/岳山,是姜姓四岳集团发源之区。
前年,古公亶父受到了戎狄熏育的攻击,被迫迁都周原岐邑(今岐山县京当与扶风县黄堆-法门之间),结束了和戎狄共处的生活;古公革除戎狄习俗,发展农业,设立五官。周原北倚岐山、南临渭河、西有汧河、东有漆水,包括今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及宝鸡先、眉县、乾县的小部分,这里不仅有渭水诸支流水系的丰富水源,便于航行与渔业,地下泉水也很丰沛,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狭义讲,周原即指周人当时的中心,今岐山县京当与扶风县黄堆、法门之间。周人自泾水上游南下,越过梁山不往东南来到今西安市而往西南来到周原,主要原因是商朝的方国(比如户县的崇国)已达到渭水中下游,周族不足以与强大的商朝抗衡。周人在周原站住脚以后,很快引起了商朝的注意,甲骨文出现了伐周等记录。
古公死后被追谥为太王,最小的儿子季历继位。季历臣服于商朝,商王武乙以商贵族任姓女子(文王母太任)嫁季历。季历成功征伐今山西一带的诸戎(Q-M120),一部分原因,由于先周时代与戎狄杂居,知道如何应付戎事;另一部分原因,山西汾域原是先周时代姬姓的旧地,打进山西,只能算是光复故物。季历被商王文丁所杀后,其长子姬昌继位,即周文王。姬昌成为商朝西伯,与九侯、鄂侯同为商朝的三公。姬昌以德政与纣的暴虐形成对照,影响日大,解决虞(今山西省平陆县)、芮(今陕西省大荔县)两国争端,两国附周。又伐犬戎,灭密须(今甘肃省灵台县西南)、黎(蓍,今山西省长治县西南)、邘(今河南省泌阳县西北)、崇(今陕西省户县)等国,迁都都丰邑(西安南部沣河中游西岸)。周的实际统治已深入商朝境内,达到了山西省南部、河南省西部以至中部。周文王又招贤纳士,姜姓吕尚、楚人鬻熊、孤竹(今河北省卢龙地区商的时姓封国)君二子伯夷、叔齐及商臣辛甲等归周。
文王逝后,武王姬发继立,再次迁都于镐邑(沣河中游东岸)。前年,武王以吕尚为师尚父,弟周公旦等为辅,大会诸侯于今河南省孟津,诸侯来会。前年武王以戎车乘,虎贲人,甲士万人并会集西土各族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蜀(今川西、陕南)、羌(周以西陇山两侧)、髳(今山西省平陆县)、微(今陕西省眉县)、卢(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南)、彭(今湖北省房县)、濮(今川东、鄂西)伐纣,战于牧野,灭商,建立周朝。
先周文化是承袭陕西龙山(客省庄二期)文化发展而来,分布于今宝鸡、咸阳、庆阳和平凉东半部。先周文化第一期以泾水上游陕西长武县碾子坡先周文化为代表,稍早于古公亶父;第二期以碾子坡先周晚期墓葬、岐邑刘家村先周墓葬及长武县下孟村先周遗址为代表,相当于古公亶父、季历时期;第三期以丰邑先周文化遗存及墓葬为代表,相当周文王、武王时期。
颛顼妾生一子穷蝉,穷蝉的女儿女脩嫁给东夷嬴姓为妻,生下皋陶(大业)。大业娶黄帝部落的女华为妻,生子名伯益(大费)。伯益辅佐禹治水成功,娶舜的亲属姚玉女为妻,并佐舜调驯鸟兽,称为柏翳。禹选择了皋陶做帝位继承人,但是皋陶年事已高,不久薨,然后禹又选择了皋陶的儿子大费(伯益)。后来伯益被启废掉并杀害,主要是因为伯益父系来源于东夷而不是华夏。伯益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叫大廉,称为鸟俗氏,另一支叫若木,称为费氏。 费氏的玄孙费昌投奔商汤,并作为商汤战车的驾驶员在攻打夏桀的革命中立下了大功。大廉的玄孙中衍为商王太戊驾车,太戊许以婚姻。中衍的玄孙是中潏,在今晋陕接壤地区,与羌戎杂处,为商朝保卫边疆。 中潏的儿子为蜚廉,蜚廉有二子,老大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老二季胜,其后为赵。季胜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有功,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恶来曾孙大几也以造父之宠,居住在赵城,姓赵氏。大几的儿子大骆率族人迁居犬丘(甘肃礼县),因大骆庶子非子给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邑在秦(今甘肃清水县),大骆嫡子成继承大骆的酋长地位仍居犬丘。前年,西戎反王室,灭犬丘的大骆嫡系一族。
周宣王命非子后裔秦仲攻伐西戎,秦仲战死,长子庄公破西戎,收复犬丘,将秦族首都从秦迁到犬丘。秦仲少子康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即为梁伯。前年庄公死,襄公立,襄公将妹妹嫁给姬姓的丰(西安南部沣河中游西岸)王为妻,又迁都于汧(今陕西陇县)。前年,西戎攻占镐京杀周幽王,秦襄公将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于是周平王封襄公为诸候。秦国逐渐收复了被西戎霸占的关中领土。 尽管如此,中原诸侯仍因秦人起源于东夷,西迁后又多杂戎俗,而秦穆公伐晋新丧、远袭郑国,更被认为非礼。在整个春秋时期秦都被视为戎狄。
前年秦文公统一关中,秦人与周人遗众开始共处,才完全脱离游牧转向定居农业,并在周文化影响下向华夏化发展。到秦宪公(前—)时迁都陕西宝鸡县平阳村,并灭掉商遗民在西周灭亡后建立的戎化国家。秦德公(前----前)迁都于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秦穆公最初准备继续向东往中原发展,远袭郑国,结果被晋国联合姜戎邀击,败于崤山。于是西向,打败西戎诸部落,秦国版图已达今甘肃东部与中部。以后数百年中又向西灭西戎义渠(六盘山)等国,向南越秦岭灭蜀、巴,开五尺道准备往滇中发展,向东南与楚争汉中及黔中,成为最雄强的诸侯。
民族融合的过程,在秦国进展迅速。秦人的来源大致有如下几大部分:占统治地位的秦公族,起源于东夷,西迁而戎化,进至关中而华化;秦人的第二大来源是周余民,其数量当不少于占统治地位的公族,是秦人中文化最高的一部分;在秦人中,被征服的西戎(藏缅族群的氐羌、吐火罗),也占相当数量。由于秦国大力发展农业,对中原的先进文化、经济及各种人才都采取大力吸收的政策,所以秦人来源虽然包括原属不同民族的几大部分,但到战国中晚叶,已经融为一体,成为秦陇地区的华夏族。
2. 北狄的华化
狄,是远与剔除的意思,后引申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此外,狄还有强悍有力、行动疾快等含义。 嫫母生苍林,苍林生始均,始均生北狄。后来嫘祖随黄帝南巡而死,黄帝立嫫母为正妃,使其掌管宫室,外出监护于道。所以北狄很多姬姓,这来源黄帝。
春秋时期的北狄是藏缅民族O3为主,间或Q-M120、C3南支,而战国末年以后的北狄是阿尔泰(胡)民族(C3北支、N、Q)。
赤狄隗姓跟鬼方(隗姓)有渊源关系,是西周初唐叔受封时所得怀姓九宗的后裔。赤狄潞氏,为妘姓(祝融八姓之一)封于路的后裔;潞氏灭亡之前的执政者舒,是周文王第子侯之后。 白狄姮姓/媨姓,是太古之姓。 长狄,为涞姓/厘姓。
春秋时期的北狄共分三大支派。自《春秋》庄公年记载冬,狄伐邢,狄的名称出现,以后百年间,赤狄一直是北狄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族团。 赤狄又分为六部:(1).皋落氏。初居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有皋落镇,后来向今长治县及昔阳县迁徙。(2).潞氏,又称路氏。居地今山西省潞县,在皋落氏衰落以后,潞氏是赤狄中最强的部落。(3).留吁氏,春秋初叶居地不详,春秋中叶居地于今山西省屯留县。(4).甲氏,今邢台市东南鸡泽县,是狄人占据邢国故地以后迁居之地。(5).铎辰氏,春秋中居地在今长治市境内。(6).廧咎如氏,初居于今山西省中部西侧,后东迁今长治市附近,又东迁至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中部。在潞氏灭亡时,潞氏的余民散入廧咎如氏。
前年冬,狄伐邢,齐桓公与宋、曹等国救邢,前年,狄又突然南下攻打卫国。前年,狄人迅捷北上,攻破邢国都城。邢人溃败南逃,齐、宋等国也只能把邢国迁都于夷仪(今聊城县西南)残存下来。又将卫国迁移安置于楚丘(今曹县东南),以后卫国人又几经迁都。邢、卫两国都由当时的黄河北岸迁到南岸,以避狄难。狄人的一些部落,经如甲氏、廧咎如氏等也东迁到了邢、卫故地。同时,南方楚国北上,威胁随、蔡等姬姓南国,汉江诸姬多已被吞灭,南蛮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与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联盟在太行山以东咄咄逼人的情况相反,在晋国以东、以西、以北,狄人的土地不断被晋献公(前-前年在位)兼并与蚕食。晋献公并国,服国,其中除虞、虢、焦、滑、霍、杨、韩、魏八国是姬姓诸侯,也还有若干异姓诸侯(包括不少北狄部落)。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姬姓(白狄狐氏,重耳母),小戎允姓。晋献公攻打骊戎(晋国东边,又称丽土之狄),获骊姬,有宠。骊姬为了让亲子奚齐继位,唆使晋献公派公子重耳居蒲(今隰县西北),夷吾居屈(吉县东北),太子申生居曲沃(闻喜县东),并且向广漠的狄人地区去开拓疆土;当时晋国领土仅限于汾涑平原,还未能越过沁水,晋国南有姜戎,西北有白狄,北面与东南面有赤狄。前年当太行山以东北狄威胁邢、卫的时候,晋献公命太子申生进攻东山皋落氏(垣曲县东南),皋落败退,往东北迁徙。
前年,晋献公逼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奔白狄,夷吾从与狄接境的屈邑奔梁(今陕西韩城)。前年,晋进攻屈邑以南的白狄地采桑(吉县),白狄败退。在重耳居白狄时,曾向赤狄廧咎如氏进攻,掠取其二女叔隗、季隗。
前年,周僖王去世,大夫苏氏串通卫、燕两国逼新即位的周惠王出奔,立王子颓。郑厉公杀王子颓,周惠王命齐桓公伐卫,卫国战败,苏氏据温邑(温县)叛周。前年趁晋献公新丧,北狄攻占晋国东边的骊戎地区,又灭苏氏所据温邑,与周王隔河相望。前年,秦穆公韩原(今韩城西南)打败晋军,俘惠公。晋国西北的白狄人趁机攻下狐厨(临汾市西南),又渡汾河攻占昆都(临汾市南)。周襄王希望与狄联姻以依靠北狄的力量,不再从姜、任两姓中娶后,而从隗姓北狄中娶后。而襄王的弟弟王子带,与赤狄隗后私通,企图夺取王位。前年,周襄王废黜隗后,于是狄人与王子带的党羽以兵攻襄王,襄王逃奔郑国汜邑(今河南省襄城县)。晋文公率军围温,逐狄、杀王子带,纳襄王于洛阳王城。周王把原属于周王后来被狄人占据的阳樊、温、原、櫕、茅等南阳(太行山以南)之地赐给晋国。
赤狄潞氏君主婴儿娶晋景公的姐姐为夫人,前年因潞氏执政舒刺伤婴儿,杀死晋景公的姐姐,晋国派荀林父灭潞氏。潞氏灭亡,赤狄其它各部不能自立,前年,晋灭甲氏及留吁、铎辰,前年又与卫国联军攻打廧咎如氏,廧咎如氏溃散,卫国收复了新筑(今河北魏县)、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从此赤狄余众大多被晋分赏诸将,其土地并入晋国。但狄人在晋仍有相当长时期合而未化。整个春秋时期,晋军中仍有狄卒的记录,晋国境内也有狄人的活动。到战国初,被晋国拆散而分属于晋国诸大夫的赤狄余众,都已华化。
长狄(长翟),始见于《左传》文公年(前年),又名鄋瞒,据孔子说是虞夏时防风氏、商代汪芒氏的后裔,因其人特别长大,号为长狄。长狄活动于齐、鲁、宋、卫之间;前 年为齐、卫所灭。
但是,分布在陕北及洛水流域的白狄,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白狄,始见于《左传》僖公年(前年)。前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盂县(阳泉市北)以东至石家庄市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鼓氏(王室姬姓,是黄帝嫡系后代)、肥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昔阳县)、鼓氏(石家庄东晋州)、仇由氏(盂县)为晋所灭。前 年鲜虞建立中山国(河北唐县),前年为魏文侯所灭。前年左右,中山复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前年为赵国所灭。战国时期,狄族完全融合于华夏族。
3. 楚国华夏族统治阶级对下属苗瑶百越的同化
苗瑶族(九黎/三苗/南蛮)由黄种人西部内陆支的百濮民族分出,由云南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川东、北达豫南豫中、东抵鄱阳湖的广大地区),定居下来而逐渐形成的,Y染色体是O2a(王族可能是O3d)。南蛮先后创造了石门皂市下层文化(为前)→大溪文化(前--前)→屈家岭(湖北京山县)文化(前—前)→湖北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前, 与中原龙山文化有较大区别)四种新石器文化。
华夏对三苗的战争时间很长,在今南阳淅川一带进行。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三苗);舜却苗民,更易其俗。战争的规模也是惊天动地,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禹于玄宫,禹亲把瑞令,以征有苗。此后三苗才逐渐衰微。
战争的结局是三苗大败,舜于是把一部分三苗强迫迁徒到今甘肃三危地区,而将中原的另一个不忠于尧的首领驩兜及其部落流放到江南,以控制三苗。舜即位后的年,三苗再次反叛,舜帝亲征,反而因此丧生于苍梧之野,葬在今宁远九嶷山之南。
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是帝尧时的火正(祝融)。陆终娶炎帝四岳族的一支鬼方氏的女媸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第六子季连为芈姓。季连迫于商的威慑,从新郑一带,顺着禹县-叶县这条通路逐步南迁到了丹江之北的淅川。季连与当地的苗瑶土著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荆楚。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到了鬻熊的时候,投顺于周文王为其火师,周封鬻熊为楚祖。鬻熊死后,其后熊丽、熊狂处于周文、武王时期。至周成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受封,较鬻熊地位有所提高,但未能与诸侯同列。楚国发迹于淅川,后沿丹水而下,逐步至汉水流域。
周昭王时,周、楚关系紧张起来,周昭王三次攻楚:周昭王年(前年),周昭王渡过汉水,深入荆楚。渡汉水时还遇见大犀牛。周昭王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楚军伏击,将士惊恐,军队大部丧失。周昭王年,周昭王攻楚,溺水而死。周昭王攻楚失败后,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国则日益强大。
周昭王死,子穆王立,西北境犬戎诸部强大起来,有时竟骚扰到镐京,穆王亲征,只取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正当穆王西游时,东土的徐偃王发动叛乱,举兵伐周。周穆王闻讯后急忙回军东向,并不得不向楚国求援。楚国大举出兵,与周王朝一起攻打徐,徐偃王败亡。此后,周朝更加没落,前年(周懿王年),周朝一度被迫自镐徙都犬丘(今陕西兴平东南)。周夷王时,荒服不朝,天子要下堂见诸侯。与周朝相反,楚国则蒸蒸日上,熊绎下传四代至熊渠时,楚国已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开始向周围地区开拓。
熊渠向西攻打庸(今竹山县,藏缅语系)后,即沿汉水而下攻打长江流域的扬越人(潜江东南至洞庭湖一带的越人),一直攻打到鄂(今鄂州市境)。鄂地(今大冶铜绿山)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商周时就是著名炼铜基地。熊渠攻打扬越,兵锋直抵鄂,就是为了夺取那里的青铜原料。当这一战略目的实现后,熊渠不满足原来子男之国的地位,公开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公然也以天子自居,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江陵县)、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湖北省秭归县),楚国的势力已发展到古三苗的中心地带。周厉王时,强化国家机器,垄断国家资源,对周边荒服地区,不断攻伐,熊渠为了避免与周朝正面冲突,于是自动去其王位,取消对儿子的分封,继续臣服于周。
楚国自熊渠之后,历经熊挚红、熊延、熊勇、熊严四代国君,执政时间都不长,其事史料记载亦缺乏。前年,周宣王立,楚国也恰为熊霜初立。熊霜六年(前年),由于楚人并未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故出现了三弟争立。在夺位中,仲雪死,叔堪逃亡到濮地避难。
楚国君位于是传给少弟季徇(熊徇),熊徇在位年,国势一度复振,于前年卒,子熊咢立。前年,熊咢卒,子熊仪立,号若敖,与周关系重又紧张了起来。前年,周宣王攻伐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周军大败。在此同时,又对楚国用兵。周王朝为了加强对荆楚的控制,以蕃屏周,陆续在汉水以东以北和江、淮间,分封了不少姬姓或姻亲诸侯国,即所谓汉阳诸姬。
周平王东迁,正值楚国君若熬(熊仪)年。若敖在位年,于前年卒。卒后其子霄敖(熊坎)立,在位只六年。霄敖死后,其子熊眴(蚡冒)立。蚡冒在位年,至前年卒,其弟熊通(楚武王)杀蚡冒的儿子而代立。
熊通先后攻灭了权(今荆门南,商武丁之后裔)、鄀、州(今湖北监利)、蓼(今河南唐河境,惠连封于参胡,惠连的儿子叔安被封于飂/廖/蓼,叔安的儿子董父擅长驯养龙,舜帝称之豢龙氏),中原惊恐,前年,郑庄公与蔡桓侯在邓(蔡地,今漯河市东南)相会,讨论对付楚国。熊通在后方立住脚跟后,就决心扑向汉东,解除汉阳诸姬对楚国的威胁。前年,熊通率军攻随(今随州市,姬姓,原在汾水流域,昭穆王不断攻打荆楚,随亦被徙封于江淮汉水之间。汾水流域之国名地名常出现于江淮汉水之间,如随、鄂、沈、黄、唐等),驻于随地瑕。随侯指责熊通攻随无礼,熊通回答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侯答应为之周旋,熊通见随无可乘之隙,便收兵回国了。对熊通的尊号(王)要求,周王室理所当然地拒绝,熊通于是自立为王,称为楚武王。熊通称王后,立即攻濮(在江汉平原西部、重庆、贵州、湘西北广泛分布,参加过武王伐纣,一直到周朝势力都压过楚国),灭之。这样,湖南西北部的澧水流域和沅水中下游地区已纳入楚的势力范围。后来,楚在此设立了黔中郡。接着楚势力由澧水流域经沅江下游,或由鄂东南下,进入洞庭湖东部的岳阳地区。
莱言封郐(今河南密县),后裔形成妘姓部落(后分出鄢、路、鄅、郐、逼阳/罗等姓氏)。妘郐,原籍陕西巩昌府陇西县零阳东乡,因镇宜城(襄樊东南)有功,被周武王敕封于宜城,此处处罗水之阳,故国号为罗。前年,楚武王灭罗子国,将其遗民从宜城迁至枝江。前年,楚武王卒,其子熊赀(楚文王)立。楚文王原都丹阳迁入新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因枝江靠近郢都,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鼾睡,随后将罗子国遗民迁至岳阳地区,筑城于汨罗江尾(今汨罗城区西),开发新征服之地。
为承继楚武王欲观中国之政的意愿,楚文王立即全力北进。当时汉东道路已被打通,楚文王的主攻方向是在汉北,以直接叩开北通中原的大门。前年,楚文王攻申(今南阳市北境,姜姓,姬周姻亲国,故地在今陕西泾渭间),又攻邓(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楚武王夫人邓曼是邓人)。 楚文王在北伐取得初步成果后,又图谋东向,恰在此时,蔡和息为息侯夫人息妫发生矛盾,前年楚文王大败蔡国。这件事影响很大,楚辟陋在夷,于此始通上国。过四年,楚文王又灭息以为县,虏息妫,并长驱直入蔡国,占领其地。前年,齐桓公开始称霸。前年楚文王灭邓、灭申。申之北有方城山,南北绵亘数百里;楚国筑长城于申,成为楚国北上的战略要地,对后来称霸中原,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年楚文王卒后,其子熊傦立,是为堵敖(杜敖)。堵敖与其弟熊恽均为楚文王与息妫所生。前年,堵敖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在随国的帮助下,袭杀堵敖而代之,是为楚成王。楚文王弟子元,仗着扶立楚成王有功,飞扬跋扈,调戏文夫人(息妫),前年子元被杀,子元内乱遂平。
前年,齐桓公率八国军队南下攻楚,驻于陉(楚国北塞,今漯河市东)。楚成王迎战,迫使齐军在召陵(今郾城东)完盟,但楚国仍被中原当作蛮夷。前年楚国灭弦(今河南息县-潢川间,姬姓,齐之姻亲国),弦君奔黄。 前年,齐桓公率齐、鲁、宋等国军队攻打郑国,围郑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以惩罚郑之不盟首止(今河南睢县东)与亲楚行为。楚成王北上攻围齐之盟国许,救援郑国,这就是围许以救郑。由于其他各国也出兵救许,楚成王也就退兵了。但他并未回到郢都,而是驻兵武城(今南阳市北),观察动静。前年楚成王灭黄(嬴姓,今河南潢川境),又灭英(今安徽金寨东南)、六(今安徽六安东北)。至此,楚国势力已推进到淮河中游一带。
前年,楚成王以为徐国(徐戎所建,今江苏泗洪南)亲齐,即兴兵讨伐。齐桓公急忙会诸国盟于牡丘(今聊城东北,当时属齐地),决定救徐。前年,齐桓公卒,齐国霸势转衰。楚成王与齐桓公争霸十余年,结果楚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齐桓公卒后,无亏等五公子争立,易牙立无亏,太子昭奔宋。前年,宋襄公率军平齐乱,太子昭得立。宋襄公自恃定齐有功,企图承袭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这样,宋与楚的冲突不可避免了。前年,宋国攻郑,以讨伐其从楚。楚成王立即攻宋以救郑,双方在泓(已湮,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大战,宋军大败,宋襄公病伤而死,宋国从此也就退出了争霸的历史舞台。前年,顿之君迫于陈攻而奔楚,令尹子玉率军围陈,陈从此从楚。次年,楚成王以夔国(芈姓,今湖北秭归东)国君不祭祀祝融和鬻熊为由,讨伐之,夔亡。晋国的崛起,一些中原国家又转而从晋,晋楚之争,一触即发。前年晋文公退三舍,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霸业达到顶峰。
前年,楚成王死,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前年,晋联合宋、鲁、陈、卫、郑等攻打楚之与国沈(今沈丘东南),沈溃。江(今河南正阳县西南)。既是晋的盟国,又是秦的同姓国,前年,楚穆王乘秦、晋交战之机,迅速攻灭之。前年,秦军攻打从楚之鄀(下鄀,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未予理会,让鄀君南迁建新都,史称上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楚国西境息宁,即移兵东向,灭六(偃氏,今安徽六安北),灭蓼(偃姓,今河南固始东, 非前述唐河境的蓼)。
前年,楚穆王会陈、郑、蔡等国于厥貉(今河南项城境),策划攻打宋国。宋昭公被迫请求归服,并亲自引导楚穆王狩猎于孟诸(今商丘东北)。麇(今湖北西北部)君本从楚伐宋,中途却逃归,楚穆王于次年即兴兵伐麇,败麇军于防渚(今湖北房县),兵锋直抵锡穴(麇都,今陕西白河东南)。麇国灭亡后,人亦分散,部分南迁至今湖南省岳阳地区。 前年,群舒(偃姓,包括舒鸠、舒蓼、舒庸、舒鲍等部)叛楚,楚军镇压,执舒君,进而攻打巢国,楚国势力进一步向江淮地区发展。
到楚平王时(前),楚又以临沅(常德)为基地,溯沅水遭遇上,进一步征服沅水中上游的濮人。自此以后,整个湘西和湘西南沅水上游地区,都纳入了楚的版图,成为黔中郡的一部分。战国中期楚悼王时(前—),吴起为楚国宰相,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完全征服了湖南境内的苗瑶、百越民族,将洞庭到南岭的整个湖南地区都归入楚的版图。接着,楚国甚至跃过黔中郡远征云南;东灭越,并有吴、越旧地;北向扩地至泰山地区灭亡鲁国,占领中原南部。楚国几乎统一了整个南部中国。
前,屈原被再次流放江南。屈原从武昌出发,到岳阳、经洞庭,溯沅水西行,一直到湘西辰溪、溆浦等地,再转而经沅水回到洞庭;又溯湘水过长沙、上南岳、九嶷山,然后再回到岳阳、汨罗一带。历时十余载,其足迹遍及沅、湘各地。屈原根据流放中所见所闻,结合其政治愿望和悲惨命运,写了《惜诵》、《涉江》、《哀郢》等《九章》中的大量诗篇,特别是他在当地土著文化的影响下运用浪漫主义夸张手法,模仿、改造、运用沅、湘之间的民歌、巫乐形式,创作了《湘君》、《湘夫人》等《九歌》中的精彩篇章。最后,他见国事已不可为,作《怀沙》、《渔父》等赋,于前年5月5怀石自沉汨罗江。
在白起拔郢后的第二年(前),秦蜀中郡守张若又率大军攻占楚的黔中郡(治今沅陵),秦势力始进入湖南西北部。前年,楚反攻秦军,收回湖南的十多个邑。此后,楚秦冲突一度稍缓。前年,秦将王翦统帅万大军,攻克楚新都寿春,楚国灭亡。接着,王翦挥师南下,一直打到五岭一带。
秦将黔中郡东南的长沙乡析出,改置长沙郡,郡治设临湘(今长沙市)。黔中郡辖沅陵、巫、武陵等县;长沙郡辖临湘、阴山(今攸县)、零陵、衡山、桂阳、益阳、耒阳等7县。当时两郡所辖人口多万。
楚人和其他各地先民一样,随着地区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自己区域性和民族性的语言----夏化的语言。前年,楚令尹子元率军伐郑,郑无备,悬门不发,子元惊疑,楚言而出,说:郑有人焉。可见,楚人操楚言,与中原各国及其他地区是不同的。
见于文献记载,楚言词汇不多。最突出的一例,是《左传》谓令尹子文原名为斗谷於菟,并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斗,为子文之氏。春秋以后,随着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彼此促进,楚国成为南方各族的融合中心,在语言上,楚人也起着沟通夏夷、消除隔阂的作用。
楚国文字在楚建国前就已出现,但迄今为止,见于最早的楚文字是西周中晚期楚的铭文。春秋时期,楚国铜器增多,铭文也大量增加。从这些铭文看,如与华夏文字相比较,其共性是主要的,但也有自己的个性。如楚字扭曲波折,为虫篆的雏型。春秋末,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使文字艺术化,此即所谓鸟篆的起源。如楚王孙鱼铜戈铭文共有六个字,均附有鸟形,富有情趣,表现了楚人对鸟类的特别钟爱。
《孟子-离娄下》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可见楚国有自己的史籍,名为《梼杌》,与鲁国《春秋》是并行的。《左传-昭公年》载,楚国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今解此四书者甚多,因己亡佚,其内容不详。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了多个问题,涉及内容广泛,天地万物,人神典故,源远流长,无所不包,应与楚国丰富而深奥的文化典籍有关。
蒙恬造笔无人不晓。事实上,早在蒙恬之前,楚人就已能造笔,并用毛笔书写了。毛笔的使用,不仅使书写范围扩大(突破了原来甲骨文和铭文的局限性)、字数增多,而且在字体上亦有新的发展。当然,楚文字总体看与中原文字是一致的,但亦有自己的特色。如字体流利,或简或繁,比较随便,其字体结构、波势挑法,已具有古隶的特点,后来秦隶、汉隶,正是在楚字与其他地区文字的基础上吸收发展而成的。
楚地盛产竹,故楚人就地取材,对竹进行加工处理,成为人们书写最简便的材料,称为竹简。自年代初在长沙楚墓首批出土竹简后,在湖南其他地区,以及河南、湖北各地也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竹简,其中尤以江陵、荆门出土的竹简最多。 帛书,即为写在丝绸品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我国最古老的缣帛文字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楚人虽出自颛顼之后,但由于受商、周压迫,辟在荆楚蛮荒之地,社会经济文化均较落后,故北上争霸、先后征服或灭掉诸夏之国的同时,积极地吸收华夏文化,使自己成为与华夏同步前进的先进的文明大国。如公元前年,楚军进抵至鲁国阳桥,鲁以执斫(木工)、执针(缝工)、织纴(织工)各百人献给楚人,请求结盟,这对楚国建筑业、纺织业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华夏语言、文字、典籍、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及精神文化等都为楚人所广泛吸收。如楚语与夏语基本是相通的,楚国文字,从铭文、帛书至楚简等与中原各国文字也基本是一致的。楚国以王为首、贵族、官僚三位一体的贵族专政的政体,是仿西周王朝建立起来的。见于史料,约自楚庄王始,楚人广泛吸收华夏文化,比原来楚武、文、成王诸代更加自觉,实际上已成为国策。如据《左传-宣公年》载,在前年邲之战前夕,晋士会除盛赞楚庄王善于用兵外,还特别指出了楚庄王已实行礼治,与华夏之国无异。又据《国语-楚语上》载,楚庄王太子傅向大夫申叔时请教应对太子传授哪些知识,申叔时答道:《春秋》、《乐》、《礼》、《世》、《令》《语》《故志》《训典》,其中《春秋》、《乐》、《礼》,就是华夏的传统典籍。楚共王即位后,普及夏化政策,成就颇大,故其臣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焉。《左传》则称其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确切地反映了楚人融夏夷为一的民族政策,故楚国在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一方面北上争霸,在争霸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征服或灭掉众多的华夏之国;另一方面又注意保留华夏典籍,积极吸收华夏文化,以充实自己的文化养料和精神财富,推广融夷夏为一的政策。
东夷先祖太昊、少昊,历史悠久,与炎黄集团融合最早,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科技贡献。 楚与东夷各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向楚国进贡,有的与楚国通婚。如楚与江就相互联姻,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名江芈。后来由于齐国强大,东夷之国,纷纷倒向齐国,楚国也就转而采取打击与征服政策,先后灭亡了黄、英、江、六、蓼、群舒(偃姓,包括舒鸠、舒龙、舒鲍、舒龚、宗、巢、桐等国,今巢湖周围)。 东夷之中最悠久最强的徐国,与齐通婚,关系密切,被视为诸夏之国;楚成王灭黄后,进一步攻取徐国,标志着楚国征服东夷的重大胜利,加速了楚与东夷的融合。东夷之徐国,历来文化水平很高,楚与之融合,无疑有助于楚族的发展,并充实了楚文化的宝库。
西戎(藏缅)在西周伐商灭商中,立下了巨大功劳。周朝建立后,西戎逐渐迁徙至内地,与诸夏杂处,情况比较复杂。戎蛮为西戎一支进入中原较早,前年,东周王朝曾在今洛阳市南打败过戎,可见戎蛮对周室已存不敬。前年,晋国曾出面调和戎蛮与周室关系。前年,晋会同伊洛之戎、陆浑之戎和戎蛮攻宋,说明诸戎与晋关系较好。晋、楚长期争霸,戎蛮对楚也小心翼翼,故在晋、楚对峙中得以保存下来。前年,楚盛晋衰,楚即乘机灭掉戎蛮,对其遗民,亦尽俘以归。 阴戎是西戎之一支,为阴地之戎(陆浑之戎),允姓,前年,楚迁之于下阴(今湖北老河口)。鄀与阴戎同祖,允姓,入中原后,居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商密,是楚人故地,鄀迁居于此,说明鄀已从楚,故遭到秦、晋的攻伐。前年,秦入商密,鄀亡,鄀君率遗民南下建新都,仍称鄀(今湖北宜城东南)。史称商密为下鄀,新都为上鄀。上鄀后为楚所灭,改置为县。前年,吴又攻楚,楚迁都于鄀。故允氏之鄀,早已入楚,并成为楚人之一部分。 申、吕(甫)、许均姜姓之戎,历史悠久,被楚灭后改为县,成为北上争霸的基地。许被楚国前后迁徙达六次之多,最后一次,即前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南稍东)。姜氏之戎入楚较早,亦已与楚人相融合。 卢戎居住在今南漳县、宜城县,也参加过武王伐纣,前年被楚国灭亡。 庸人居住在今竹山县,也参加过武王伐纣,前年被楚国种族灭绝。巴人,为武王宗姬,子爵,一部分被楚国征服,另一部分逃到重庆建国。
南蛮,就是三苗。濮,南亚语系,跟苗瑶族是近亲,非百越,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故又称百濮,在江汉平原西部、重庆、贵州云南、湘西北广泛分布,参加过武王伐纣,一直到周朝势力都压过楚国,熊通称王后,立即攻灭之。一部份濮人与楚人融合,其余的纷纷逃亡迁徙。 扬粤,即扬越,是古扬水(发源于荆州东流于潜江入汉水)东南、洞庭湖一带的越人;熊渠向西攻打庸后,即沿汉水而下攻打长江流域的扬越人,一直攻打到鄂(今鄂州市境)。入战国后,楚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也加强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楚国势力已伸入到洞庭湖周围及至五岭一带,加强了与散居各处苗瑶、百越的融合。
楚国统治阶级是华夏族祝融氏后代,讲一种汉语方言,图腾上尊龙崇凤。湖北百姓操苗瑶、藏缅(如巴人、卢戎)混合语,湖南百姓操苗瑶语。随着楚国与中原诸夏交往的加强和对中原诸多华夏族小国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湖北百姓开始操汉藏语系汉语族楚语支,楚语支对西南官话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而没有华夏化的湖北百姓巴人则成为土家族的祖先。
4. 东夷的华夏化
原始东夷属于苗瑶、百越、通古斯民族的混血,特有的是Y染色体单倍群是O2、O1、C3南支,分布在华北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北方的东夷有更多的通古斯血统,南方的东夷有更多的苗瑶、百越血统,但总体上以苗瑶、百越为主。自从东夷首领与西邻原始华夏族在中原地区接触以来,东夷混入了越来越多的原始华夏的因子(O2a1,即原O3a1),特别是华北平原的东夷已经大幅度华夏化(不但指语言上而且指血统上)。
东夷以凤为祖图腾,繁衍为以各种鸟为子图腾的诸多部落。原始东夷创造了先进的海岱文化:发明了带羽毛弓箭、创造了东夷文字(对汉字的诞生有启蒙作用)、制作青铜器与冶铁、制造舟-车、发展农业与治水。为紧邻民族华夏之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关键和决定性作用,中原华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华夏族吸收先进的东部东夷族文化后进入文明社会进而在周朝超越东夷文化的。从伏羲、神农、炎黄直到夏商二代,在华夏-东夷文化(主要指科技,不包括语言)互动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也是东夷文化,但在政治上语言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华夏族(商与东夷联合灭夏,受东夷影响很大)。
太昊O2a1b(原O3a1c)--(即伏羲氏后裔分支)姓风,是原始华夏首领伏羲氏O2a1(原O3a1)-KL1.L127派驻东夷的殖民代表,东夷化成了东夷的世袭首领。春秋时的任(济宁市)、宿-须句(东平县)、颛臾(费县西北)都是太昊后裔回到伏羲母系故里后建立的方国。神农氏部落O3b与太昊部落(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一样,也分为淮阳和山东两大系统,淮阳以华夏语言为主、山东以东夷语言为主,但神农氏各部落后来全部为东迁的炎帝部落(四岳之一支)O2a2 a1a(原O3c)所并。炎帝四岳之一支东迁到今鲁西豫东接壤地区,以淮阳为都,完全取代了原神农氏的地盘,与太昊集团交错分布;居住在山东的四岳本为华夏,后来全部东夷化(语言上)。太昊集团有华夏族龙崇拜,但同时也和东夷一样以鸟为图腾崇拜。
蚩尤就是东夷的子孙,但具体是东夷土著、东夷化华夏族太昊、还是神农之后,不可考。根据苗瑶族的传说,蚩尤的Y染色体似乎应该是东夷土著O1b 1a1(原O2a*)。
少昊是东夷继太昊之后的又一个统治集团,嬴姓。少昊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团。帝喾的儿子少昊挚只是东夷诸多少昊首领中的一个,并且与之前和之后的少昊首领也没有父系的血缘关系,母系倒有可能。少昊挚O3e是华夏族派驻东夷的殖民代表,后来东夷化(改姓东夷姓嬴)变成东夷的代表了。
嬴姓祖少昊O3e,其后裔春秋时仍有徐、江、葛、黄、淮夷、费、郯、谭、锺离等国。徐,今安徽泗县和江苏泗洪;江,今河南正阳县西南;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北;葛,今河南宁陵县;费,今山东费县;郯,今山东郯城县;谭,今山东章丘县境;锺离,今安徽凤阳县。少昊嬴姓的一部分西迁在晋陕立国,成为秦国、赵国的祖先。 偃姓祖皋陶,与少昊同姓,嬴、偃同字异写,由于部落的分化所致。偃姓在西周春秋时尚有奄(曲阜县),为少昊所都;英,今安徽金寨县;六,今安徽六县;舒鸠,今安徽舒城县;东夷群舒,均为偃姓。莒国(今山东莒县)先为嬴姓,后改己姓,是少昊集团加入黄帝集团的部落。
夏初,启与伯益争夺共主地位的斗争,中经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后杼灭有穷氏,前后经历半个世纪的斗争,是少昊集团中那些与炎黄集团结成部落联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过程中的斗争。这些部落已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的行列,成为华夏起源时期东系的重要来源。他们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即今鲁、豫、冀三省接壤的地区。在夏代,还有一支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父系是华夏,母系是东夷)。他们从燕山地区南下,兴起于河济之间,终于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国第二个王朝的基础。在泰山与古济水流域,形成了以奄(今曲阜)与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为中心的各方国。西周初奄与薄姑仍是东夷中的大国,他们是东夷中社会发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国,而泰山以东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与方国,即夏商时期的九夷或夷方。
西周初既灭奄及薄姑,封鲁与齐于其故地。以齐鲁为中心,今山东省境内到春秋的只有莱夷(Y染色体是C3南支、O2、O1)没有完全华夏化。淮水地区诸夷,为西周东方的劲敌,是西周中后叶东夷的主体。 齐与鲁对周围东夷部落的政策有明显的区别:齐太公治齐因其俗,简其礼,鲁公伯禽治鲁变其俗,革其礼。齐所采取的政策,促进了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不仅在春秋时首先称霸,齐国的文化对整个华夏文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齐国周围的东夷部落较快地与之融为一体,前年齐国灭莱,于是山东半岛各东夷小国已被齐兼并。 鲁国伯禽强调变革当地土著居民的礼俗,虽然鲁以推行周礼着称,但当地土著东夷的习俗仍顽强地保留着。鲁在东夷文化起源发展的中心地区,以华夏族之周文化为主导,发展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孔孟儒家学说。孔夫子,其先为宋人,是商族苗裔。
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分布着少昊集团的后裔嬴姓与偃姓诸国,如徐、江、葛、黄、淮夷、锺离、英、六、舒鸠等,他们是蚩尤战败后由山东迁移过来的东夷部落,但南迁后含有更多的百越血统。春秋时期他们与诸夏通婚,参与会盟,在战国大兼并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先后被楚、鲁、吴-越所兼并,他们的文化对齐、鲁、楚及吴越都有影响,在政治上逐步统一过程中,文化与民族得到交汇融合,夷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应该说一直到汉朝,东夷的华夏化才彻底完成,东夷在向华夏族完全贡献了自己的科技智能后,在血缘上、语言上被华夏族函化,最终成为汉族的一分子。所以目前山东、苏北、皖北之汉族,血缘上都含有通古斯和苗瑶百越血统,非纯粹的华夏血统,但人种上与华夏无异,属于北方远东人种。
原始汉人创造前仰韶文化时,东夷人创造了北辛(山东滕县)-青莲岗(江苏淮安市)文化,分布于淮北、鲁南,为前~前。
原始汉人创造仰韶文化时,东夷人创造了大汶口文化(是北辛-青莲岗文化的继续),主要分布在全山东、江苏淮河以北,在皖北、豫东和辽东半岛也有零星分布,为前~前年。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到了晚期,它还深入豫中地区,如平顶山寺冈、偃师滑城等地。辽东半岛旅顺郭家村下层,是大汶口文化向北波及的证据。
华夏族创造中原龙山文化时,东夷人创造了山东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继续)。 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以山东为主,也包括江苏、河北和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为前~前年。
华夏族创造夏-先商-先周文化时,东夷人创造了岳石(山东平度县东)文化(前—前)。岳石文化填补了山东龙山文化与商文化的空隙。
东夷被华夏族击败后,东夷北支逃到辽河流域,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O1—M119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O2成为满族(渤海人O2为主,女真C3北支为主)、朝鲜族、大和族的第一基因;东夷南支向南逃窜,回到自己的百濮、百越老家,并将部分C/D带到南方。从此,东夷民族从肉体上、文化上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O3—M122的华夏族。
5. 吴越的半华夏化
吴越地区的主体民族为百越人(属侗台/壮侗语族)。吴为越并,语言并无变化。越后又为楚国所灭,吴地被列为三楚之一的东楚内。
湖广一带是三苗的老家,他们由此北上与华夏族争夺中原,失败后大部分退居江淮,而后渐渐分化。西部的三苗族较发达,被来自中原的祝融氏楚部落征服,二者融合建立了楚国,与苗族的其它部分分野;东部的三苗族一支吴部落居住在豫皖鄂边区,被西邻来的周太伯征服而成为一个两族融合的方国---吴国。随后由于北方的民族变动的压力吴国被挤压进入越地,趁着良渚方国灭亡后越族长期不振的机会,裂土建国。
吴国王族与周同姓,来自中原,有宜侯铭文为证,则王族初操汉语,但数百年与越族相处之后却被越化,甚至连王名都已越化。但吴越王铸礼器兵器皆使用汉字,吴季札尤其通中原礼乐(孔子弟子中江南唯吴人子游一人),那么统治层应至少在文化上要学汉语,犹如旧时欧洲贵族之习拉丁文。只不知当时用的是周族的中原雅音还是相邻的楚音(从楚伍子胥、伯嚭、文种、范蠡皆入仕吴越看,近楚可能性大)。
从吴太伯至寿梦代,有5个多世纪。前年寿梦使淮河中下游的东夷各部落及越人各部落,从属楚改而属吴。寿梦死后,王位成为争夺目标,前年,公子光刺杀王僚自立为吴王阖闾。阖闾重用楚国的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在前年联合蔡、唐与楚决战,一度攻下楚国郢都,后退兵回吴。阖闾伐于越国受伤身亡,其子夫差立。夫差打败于越,此后屡北上伐齐。于越王勾践乘机袭吴,吴亡,疆域和民众大部分为于越国所有。
于越王始祖无余,是夏朝国王少康的后裔,而于越国民则属百越族群。于越国即今浙江省。自无余以后余世,至允常,于越兴起,与吴王阖闾争雄。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勾践卧薪尝胆,任用范蠡、文种,灭吴,与齐、晋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勾践既称霸,于是迁都于琅琊(今山东省诸城县),前年都城又迁至苏州。前年楚威王兴兵伐越,杀越王无疆,灭越国。
吴、于越,虽然在春秋晚叶争霸于中原,但无论中原还是吴越都仍然认为吴越是蛮夷。吴越保持着与百越其它各支共同的文化特征,经济生活属水田农耕民族,目前所知最早的经过种植的水稻是在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越所住干栏式住房也已在河姆渡文化中出现。青铜文化发现与中原同步而发达晚于中原,可是到春秋时期,吴、越的铸剑技术闻名天下,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欧冶子铸剑的技术举世叹为观止。吴越的断发文身、拔牙凿齿,也都具有百越文化的共同特征。
吴语乃古越语底层结合楚语(一种汉语变体)、中原雅音(指洛阳话,来自晋室南渡)融合而成。 楚语正式进入吴越由前年楚灭越开始。楚灭后楚人在吴仍有很大势力,从项梁叔侄在吴的号召力及后来项羽率江东子弟过江反秦可知。楚人百年的统治形成当地发展汉语的条件,今日老湘语与吴语有许多共同处,似非偶然。
秦汉于吴越地置会稽郡、吴郡、鄣郡/丹阳郡。秦汉置郡设官驻兵,中原移民主要聚居在郡治的吴(今苏州)、会稽(今绍兴)、宛陵(今宣城)及一些重镇如秣陵(金陵,今南京)等处,吴语方言应是以此等地方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但当时越族力量还很强,部分越人往往进入山区成为所谓山越,而浙南、福建一直还是越人天下。虽然汉武帝诏命徙瓯越/东越、闽越于江淮,不过迁走了三越的王族、军队主力与豪强而已,广大散居越人退入山区,后来又出就故地,(东瓯)后遗人往往渐出(闽越)遁逃山谷者颇出,而形成了回浦(温州)、冶(闽北)、东冶(福州)三县。东汉时还曾派骠骑将军张意以水军讨伐东瓯。直至三国时许靖说从会稽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乃至刘宋谢灵运尝自始宁(上虞县南乡)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当由山间还有山越遗民而致误会。因此无怪乎西汉末扬雄所记吴越方言词主要还是侗台语词汇了,这说明后来吴语方言的形成是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
楚治吴越始于前年,至永嘉之乱的年,有多年,东楚方言(一种汉语变体)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汉语江东方言。
因南北方言巨异,晋南渡时南人称北人为伧,北人称南人为楚。(1)刘裕虽累叶江南,楚音未变。又长沙王道怜素无材能,言音甚楚。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张华论韵,士衡多楚。刘宋皇族及王敦皆南徙北人,已习南音,陆机更是吴人,因都住于东楚之地话带楚音,故也称之为楚。《魏书》:岛夷刘裕,晋陵(治常州)丹徒人也。 岛夷萧道成,晋陵武进楚也。这些南朝皇帝,都被加以楚名。(2)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人问:见诸王何如?答曰:见一群白颈乌,但闻唤哑哑声。这是说支公到会稽(在建业东)见王氏兄弟不说官话雅音,就讥之为鸟语。又人问顾长康:何以不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洛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顾为无锡人,不愿依当时风习学洛下语,乃讥北音为婢语(伧/臧义鄙贱之人)。
不但江东方言/吴语与中原雅言/洛阳话不同,而且与同为江南的南楚方言/赣人湘人亦有不同。当时吴人又鄙称赣人湘人为傒,因洞庭湖至鄱阳湖之间,是傒的原居地,方言含有苗瑶语底层(自明代至今仍有呼江西人为鸡的,是溪音变)。温(峤)劝庾(亮)见陶(侃),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陶为豫章都阳人,家于寻阳,故云)。 谐之,豫章南昌人也……,上(齐武帝)方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傒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家教子女语。二年后帝问曰:卿家人语音正未?谐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帝大笑。 所领是湘溪人,性怯懦。
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金陵成为六朝中心,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原汉人人口大量增加,他们努力学习土著汉人的吴语,增强了当地汉语方言对非汉语的同化力量,二是中原南迁人士大量聚集于新都城,又使都城形成双方言制,即士族阶层与庶民的双重语言制。
(1)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吴人以冷为渹)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唯闻作吴语耳。可见北来人士连丞相也努力学吴语。
(2)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阎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辨,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 可见南朝士族能说官话,庶民操吴语,极易分辨,是为双重语言制。
(3)宋世江东贵达者,会稽孔季恭、季恭子灵符,吴兴丘渊之及琛,吴音不变。敬则名位虽达,不以富贵自遇,危拱彷遑,略不衿据,接士庶皆吴语,而殷勤周悉(敬则原籍临淮射阳,南徙侨居晋陵南沙县,母为女巫)。可见当地有的人即使贵达了也不放弃自己的方言,这就加强了土著吴语的力量。
但北来中原雅音(洛阳官话)的力量还是很强的,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可能这对以后的北吴语的官话化打下了底子,以后不但南京、扬州、镇江等沿江吴语官话化了,还影响其周围吴语发展为带有一定官话味的吴语,即以太湖为中心的北吴语和以青戈江为中心的西吴语(宣州吴语),而离南京远因而发展较慢的南吴语则能保持较多的古老特征。但不能肯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东晋,还是主要由晚唐、南宋的移民造成的,也许是几次移民积累而成的。
六朝时的吴语(江东方言)跟今日吴语不同,它是今日吴语、江淮话、闽语、徽语的共同祖语。江淮话明显是后来吴语官话化而形成的,而闽语则保留更多的六朝吴语的特色。今吴闽二语分化成这样巨大差异,与两种情况有关:(1)太湖周围的吴语受官话同化而成今吴语,再向南扩展,而古吴语则保留在浙南山区,更远的进一步分化为闽语、徽语。(2)今闽语受到客赣语从西而来的影响(晋代闽地与赣地同属江州)。
今天浙江、上海汉族的O1—M119比例比较高,说明大量百越融入了汉族。
今天,上海最早的居民----百越人依旧以马桥为中心分布于闵行区南部、奉区西部及相邻的松江区、金山区边缘,自称宕傣。他们今天还过着饭稻羹鱼的生活,稍有年纪的人还穿着夏布(一种本地生产的棉布)服装,用图案美观的锦带作束缚和装饰。女子是头戴大方巾,脑后折成倒五边形,上身窄袖斜开襟短衫,下身长褶裙,腰前又束一块方巾;男子上身对开襟,不戴头巾,其它与女子相同。各种用品都尚蓝色。他们的方言中含有大量的侗台语的词汇和语法,从某种角度看,可以认为是个受汉语影响特别大的独立语种而不是汉语方言。其实现在的京语、壮语等无不是这样。他们还保留马桥文化时期的墓葬方式,干栏葬—燎葬,不挖坑掩埋,墓朝向南偏西。有两个节日是越人专有的,四月十九祭水节(和西部傣族的泼水节时间上很相近)、九月十八潮信节。两个节日都体现了百越的水崇拜。
吴人(苗瑶)在上海郊区的分布就比越人普遍得多。最纯正的是上海最西部与苏州接壤的水乡地区,在服装和文化习俗上也最有特色。那里的吴人妇女椎髻,髻上饰以红穗,包长头巾;衣服色彩斑斓,特别是袖子由花色的多块布条接成;下身着极短的围裙。他们的服饰上还是有相当多的苗瑶特征。越人的织锦工艺在这里完全见不到。除上海极西地区外,西南的金山区、东部的浦东新区、南汇区、闵行区浦东部分都是吴人的分布区,但是这里的吴人相对来说特色较少一点。主要体现为服饰上的装饰物基本不见了,色泽偏素,多用蓝印花布。但是妇女的发式和头巾基本还是相同的。崇明县、宝山区和浦东滨海地区还分布着大量吴人渔民,服饰与吴人农民略有不同。
华人的分布则相对集中于松江区、嘉定区和其间的青浦区东部以及奉贤区东部。他们在文化特征上和北方汉族基本相同,服饰上也没有扬越人和吴人那样的民族特色。
目前,上海郊区的越人、吴人、华人居民在文明程度上没有差异,生活水平也相似。几千年的邻居历史虽然没有改变各自的血统,但是不同群体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相当频繁的,所以这些族群在许多方面也体现出上海地方化的共性。
6. 汉族的形成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前,不仅国家林立,而且民族林立,可以说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民族:夏朝后裔建立的国家生活着夏族,商朝后裔建立的国家生活着商族,周朝分封的国家主体民族是周族但也生活着商族,一些古老部落建立的国家也讲各自的语言。这些民族都讲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汉语方言,被称为诸夏。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今天汉语族只有一个语支----汉语支,汉语支只有一个语言---汉语。为什么别的语族会有上百种语言,而汉语族只有汉语一种语言,这与操汉语族语言的诸多部落空前剧烈的统一战争和扩张战争有关。秦始皇统一所有汉语部落,并扩张到非汉语部落的岭南和福建,为汉民族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藏缅语族没有过成功的内部统一战争。当年吐蕃并吞南诏、南下缅甸、北出中亚,甚至进攻长安,眼看要实现藏缅族的统一,却被回鹘进攻和内讧给打断了,自从信仰喇嘛教以来,彻底取消统一藏缅族的念头。
苗瑶语族曾经在蚩尤领导下实现过短暂统一,之后部分溃逃日韩;部分退居长江流域,以楚国南蛮、吴人的面貌出现在历史中。之后更进一步向长江以南溃逃,分散在云贵高原、南岭、浙南地区,面对中原王朝的步步南侵,再无统一时机。
百越语族包括中南半岛的壮侗、西太平洋的南岛、中国沿海的古百越。虽然大泰族主义泛起,但囿于实力,壮侗统一只能停留在理念上;南岛诸族大洋阻隔、相距遥远,历史上连成熟的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都没有,连大一统的理念都没有、遑论统一的行动,年东盟的成立算统一的尝试,台湾当局的南进策略也隐约有此涵义;骆越、南越、闽越、于越、东夷散布中国沿海,除了闽越、于越有过共同的王族源流,整个古百越民族却从未有过真正的大一统。
百濮语族(南亚语系O2)也进行过统一尝试,可惜缺乏领袖,当年越南(侬智高)进攻广西,越共吞并柬埔寨、控制老挝、合围泰国,欲以统一面目对抗中原政权,显然是蚍蜉撼大树!
通古斯语族的满族、朝鲜族、大和族之间的统一战争倏而即逝。日本侵朝失败了,日本扶植满洲国失败了。满洲成功了统一了东北的通古斯,却在没有统一朝鲜、日本等全部通古斯民族之前就贸然发动侵华战争,最后被汉化,家园也被汉族占据。
突厥语族历史上曾经统一过,遗憾的是他们碰上了李世民,现在泛突厥主义兴起,不知道能否成功?
相对而言,成吉思汗是成功者,他就是先统一了蒙古语族诸部落,形成蒙古民族后才发动侵略战争的。到现在,蒙古族虽然分裂过多次,但这个语支却只有一个,如果不是清朝中国和俄罗斯的分而治之政策,统一的大蒙古国还会继续存在。
经过汉朝年的统一相处,各个汉语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逐渐由多个民族融合为一个崭新的民族----汉族。汉族有统一的政治中心关中-洛阳,统一的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中原,汉族有统一的书面文字(小篆、隶书)和统一的口语----雅言。
尽管汉族在华夏族(O2a2[即原O3a2]为主,辅以少量Q-M120、N、C3南支)的基础之上同化吸收了部分羌族(O3)、楚蛮(O2a+O3d)、东夷(初期是O2+O1+C3南支,后期以O2a1[即原O3a1]为主),但汉族仍然是完全意义上的北方远东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