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全文阅读-第两百七十七章 北凉一声声不答应-落霞小说
各位读者,大家好。
上一讲我们聊到,徐凤年在大秦皇帝陵墓中,偷袭魔头洛阳得手后,带着鬼物一路继续向北,来到了他这次北莽游历的最终目的地,找到了要见之人。他要见的这个人,也姓徐,名叫徐淮南。
这个徐淮南可是个大人物,他对于北莽的贡献,不比徐骁对离阳的功劳差多少,他曾经官至北莽的北院大王,也曾是北莽的首席谋士,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慕容女帝夺取皇位的过程中,他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当初离阳平定八国,挟大势冲击北莽。而那时慕容女帝刚刚登基不久,权利还不稳固,正是徐淮南力主女帝御驾亲征,击败了离阳军队,才有了北莽如今的盛世。不久之后,离阳王朝再次举兵北上,本已解甲归田的徐淮南重出茅庐,负责统筹全局,培养出了拓跋菩萨在内的一众青年将领,再次击溃了离阳的三线大军,有了功高震主的趋势。
徐淮南跟徐骁一样,也是出身辽东。仔细推敲起来,他还是徐骁的远房亲戚,只不过属于那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早在洪嘉北奔之前,他就来到了北莽,算是第一批北上的中原读书人。
这些年他隐居在弱水畔,彻底退休领养老金,过起了安享晚年的太平日子。实际上,他当初之所以投靠北莽,并不是衷心于慕容女帝,而是厌恶灭掉八国的离阳王朝。而这些年,他其实一直心向北凉,在暗中跟徐骁和李义山保持联系。徐凤年找到她,就是想带他回北凉,谋划大事。
终于见到了这位绝顶聪明的老人,徐凤年恭敬作揖行礼。
徐淮南的精神气很好,他扶起了以身涉险的徐凤年,欣慰笑道:“我这老头子想破脑袋也没想到会是你来看我,我甚至想过,有没有可能是徐骁亲自造访。你小小年纪,竟敢亲身犯险,不愧是我徐家人。我很早时候就说过,没些胆识的魂魄,都不敢投胎生到我们老徐家。你这后生,实在是让老夫大开眼界。”
徐凤年对老人极为恭敬,提出了想要请他出山,共谋大事的想法。
可徐淮南却说道:“如今北莽有了太平令,我的谋士位置,自然而然被这位新任帝师取而代之。如此一来,我这些年的待价而沽,便成了不小的笑话。徐凤年,你说北莽王庭既然已无我的用文之地,我哪怕厚着脸皮去了北凉,又能做什么?”
他的言下之意就是,自己不会跟徐凤年去北凉了。徐凤年当然失望,他北莽之行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带走这个能谋划天下的老人。
可这时徐淮南又说道:“当年徐骁有赵长陵和李义山做左膀右臂,我也不是神仙,给不了你两位,只能给你这将来的北凉王其中之一。你要是信得过,就放心去用,我这一生的阳谋韬略与阴谋诡计,都传授给了他。”
老人推荐的这个人,是他的孙子,名叫徐北枳。徐北枳这些年一直跟在爷爷身边,可以说是尽得真传,在智谋算计方面也是极为厉害。
看这一对爷孙的名字起得———徐淮南,虽然在北莽,却始终怀念南方中原。徐北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一生出来就注定要往南走的意思啊!
这爷俩就是欺负北莽有文化的人少,我要是慕容女帝,早就把两个白眼狼宰了!
虽然不能带走徐淮南,但能带走他孙子,这一趟也不算是一无所获,徐凤年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这时候,徐淮南又突然话锋一转,拍了拍徐凤年的肩膀,和蔼道:“以后的天下,毕竟要让你们年轻人去指点江山。”
老人唏嘘以后,继而问道:“听说你练刀练剑都有些出息,可有北凉刀?我想瞧上一瞧。”
徐凤年摇头道:“来北莽,不好携带北凉刀。只有一柄春雷短刀。”
老人拍了一下自己额头,笑道:“老糊涂了,短刀也无妨。”
徐凤年从书箱里拿出春雷刀。
徐淮南放在膝盖上,凝视许久,沉声道:“老夫已是生无可欢,死亦无所畏惧,之所以耐着不死,就是等着给徐北枳一份前程,再就是少了一个安心赴死的由头。老夫既然欠了徐骁,就再不能欠你。而且老夫也想到了一个不辜负任何人的做法。”
徐淮南抽出春雷刀,递给徐凤年,那张沧桑脸庞上的笑容无比豁达,“来来来,割去我徐淮南的头颅,装入囊中,返回北凉,去做那北凉王。”
徐淮南这么做,其实是帮助徐凤年立威。当前在北凉,几乎所有人都还认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要是他能带着北莽权臣的脑袋回去,必定会震惊整个北凉,对于徐凤年收服北凉军心,至关重要。
徐凤年开始还犹豫,不忍心这么做,可见到徐淮南确实是不想活了,最后也就还是下了杀手,割下这位曾经北院大王的脑袋。
就这样,徐凤年带着徐北枳、一个鬼物、一颗人头,踏上了返回北凉的旅程。
在回去的路上,徐凤年听说了一件事,说是有一个年轻的用枪女子,前去提冰山挑战山主“第五貉( hé)”。江湖上用枪的人本就不多,用枪的女人就更少了,徐凤年立刻猜到了这人可能是青鸟,四大宗师之一的枪仙王秀的独女。在他第二次走离阳江湖时,青鸟就是他的扈从,也曾为徐凤年身负重伤。
要是别人的事,徐凤年可以不管,可涉及到青鸟的安危,他就不得不涉险前往提冰山。
这个第五貉前文也有过介绍,他的小女儿嫁给了董卓。而整个提冰山及周边,都是他的势力范围,算是这里的土皇帝。更是有江湖传闻,说他曾经救过慕容女帝一命,深得皇帝信任,在北莽江湖也算得上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
毫无悬念,青鸟在比武中输给了已经是指玄境的第五貉,而徐凤年本来也没打算跟对方硬拼,可事情凑巧,双方还是大打出手了。
按照徐凤年的实力,跟第五貉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可借着鬼物的配合,勉强也没有吃太多的亏。徐凤年的优势在于,他见过太多高手出招,很多绝顶高手也曾传授他各种绝技,他照猫画虎,也勉强能迎敌。
可真面对这种强敌,徐凤年还是怕了,他不想死。在生死关头,他想起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
老黄曾说过:“公子,俺老黄比不得其他大剑客,就只会九剑,其中六剑都是快死之前悟出来的,其实也不是怕死,就怕喝不着黄酒了,要不就是想着这辈子还没娶着媳妇,就这么来世上走一遭,亏得慌。那时候,总怕死了就没个清明上坟敬酒的人,这回不一样了,有了公子,老黄这回不怕了。”
类似的话,李淳罡也说过,当时徐凤年问李淳罡:“老前辈,您这一辈子最凶险的一战,是跟谁比试的?”
当时羊皮裘老头抠着脚,没有回答,而是说道:“徐小子,牢记老夫一句话,当你将死之时,不可去想生死。一剑递出,要叫天地变色。”
徐凤年知道,这两个人想给自己讲一个道理:真正的生死关头,只有不惧生死,才可能活命。
于是徐凤年用尽毕生所学,把他会的招式都集中在一刀之上,力求一刀杀敌。
他借用了很多高手的成名绝技,包括:李淳罡的两袖青蛇、老黄的九剑、邓太阿的飞剑,龙树僧人的佛门狮子吼,还有在匡庐山他梦斩天龙的一剑。总而言之,他把以往见识过的招式,全都融入了这一刀之中。
于是徐凤年不再畏惧,一刀劈向对方,
这一刀的代价是,他会折损六年的阳寿。用六年寿命的折损,换取对手一整条命,徐凤年觉得值了。
而这一刀,却只是重伤了第五貉。
可第五貉也并不是没有后手,狗急了还会跳墙,何况是武道大宗师。他本身就是指玄巅峰的高手,在生死一线之间,他也顾不上会不会留下隐患,他准备强行逼迫自己进入天象境界,进而斩杀徐凤年。可这种投机取巧行为,是会留下隐患的,那就是他的天象境不是真的天象境,而是“伪天象境”。
可若是能够杀掉北凉继承人,他觉得这个代价也不是不可接受。
如果真让他跨入天象境界,徐凤年必死无疑。
可徐凤年还有后手,他其实早在刚才的一刀之中,就把当初武当掌教送给他的一身大黄庭功法,塞进了第五貉体内。可以理解成,徐凤年又给对方体内多加了一大堆能量。
这样一来,第五貉体内能量爆棚,竟是跃过天象境,直接向着陆地神仙境界攀升,已经完全超过他本身体魄的承受能力,差一点爆体而亡,被徐凤年轻易地割掉了脑袋。
而徐凤年也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不光是折损六年阳寿,更是舍弃了一身高超内功,大黄庭不复存在。而这一战过后,徐凤年由于受伤太重,境界也有所下跌,跌入了“伪指玄境”。
境界之前加个伪,就代表着这个境界中的差品,一旦变成了伪境,就很难再有境界提升的机会。而在境界前加个“大”子,就会很牛。比如:李当心的大金刚境,邓太阿的大指玄境,曹长卿的大天象境,都不比陆地神仙差。
这一战之后,徐凤年几乎断送了自己的武道前途,只能当个二流高手了!
可终归是活了下来。现在徐凤年身上就有了两颗人头,一颗是北莽庙堂大人物,徐淮南的脑袋;一颗是北莽江湖大宗师,第五貉的脑袋。这两颗价值万金的人头,恰好是他证明自己实力的最好证据。
这一次,经过了惊险不断的北莽之行,徐凤年是真的要回北凉了。而在路上,跌入伪指玄境的徐凤年,满头银丝变白发,一夜之间白了头!
雪中悍刀行的第二卷,就在这结尾了,徐凤年一路闯荡北莽江湖,领略了广阔草原的壮美风情,有得有失,但总归成长不少。
下一卷的卷名叫《贺新凉》,讲述的是徐骁老死前后,徐凤年如何稳固北凉形式,如何获得老将们的信任,如何与离阳天子展开权谋斗争,如何完成从江湖儿郎到北凉王的身份转变。
既然是卷尾,按照惯例,再随便聊聊,就当是花絮了。
咱们已经讲到了北凉和北莽之间的战争。这算是一次中原农耕民族,跟草原游牧民族的一次矛盾爆发。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中原和草原一直在打仗。中原出了那么多明君,为什么都没能一统整个草原?
过去我们看历史,都是站在中原的视角,很少站在草原人的立场上看问题,这也怪不得我们,谁让他们留下的史料实在太少呢!
中国古代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远,“三纲五常”帮君臣百姓订立了行为规范,留下了日常生活的使用说明书。只要是生活在中原的百姓,就免不了要受到儒家影响,逐渐被“汉化”。而在古代社会,儒家对草原文化的影响,却一直很有限,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割裂。
归根结底,儒家那一套治国理念要想发挥作用,首先要求百姓之间有特定的交际圈、有稳定的生产方式,只有这样,儒家礼法才能发挥作用。要想满足这个条件,就要求老百姓在家务农,不能到处乱跑。而如果人一旦到处游走放牧,形成了游牧文化,就很难再推行儒家思想。
在古代,儒家覆盖范围大致以长城为界限,只能覆盖长城以南。长城以北的地方,始终遵守着草原民族的游牧文化。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降雨量。
脱离了采集狩猎时代后,人类定居的前提是要有种田,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种田要靠天吃饭。靠天吃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年降水量,在东亚大陆上,如果一个地方年降水量少于毫米的话,农作物就很难有一个好收成。
而毫米等降雨线,恰好是中原和草原的分割线,也恰好是长城所在的位置。长城以北的百姓,要是想活下去,就必须不停地迁徙放牧。而一旦经常迁徙,就意味着儒家文化的失效。
这就能解释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原不能长久统治草原?
答案不复杂,因为过了长城之后,后勤粮食补给跟不上,没办法源源不断的运送粮食,只能速战速决,打完仗就立刻撤回长城以南。而如果让这些人留在草原,自产自销,就又会遇到雨水不足,农耕文明无法延续的问题。这样一来,经过几代人之后,留在本地的中原人,也会被草原同化,过上游牧生活,再次脱离儒家思想的掌控。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虽然中原有很多明君名将,能短时间率军攻占草原,可却不能长期派军驻守。只要中原军队一撤走,草原百姓就又迁徙回来,如此往复。
所以归根结底,中原始终没能统一草原,背后是儒家文化跟降水量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以上说法,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简单解释,还会引出更多新的问题,例如:元朝和清朝作为两个外来户,为什么又能一统天下?咱们毕竟不是一个历史讲书节目,后续有机会的话,再聊这个话题。
接下来,就要正式进入第三卷讲书。
一切精彩,敬请收听我的下回讲书,徐凤年截杀赵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