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庶子分家(红楼之庶子风流人物简介)
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多喻因学识渊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洁。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邢颙传》。《三国志》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纪传体史书,名为志,其实无志。全书共65卷,分为《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记载了汉献帝初平元年到晋太康元年之间共90年的历史。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陈寿少时勤学,曾拜谯周为师,研读《尚书》、《春秋》、《汉书》、《史记》等史书。后来担任蜀汉的观阁令史,因不愿曲附权宦黄皓,所以屡遭谴黜。陈寿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上书给皇帝,称赞陈寿的《三国志》一书“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而请求派人采录,《三国志》因此得而流传于世。扩展资料:《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还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一些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