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兵传奇最新章节_六门山兽好看的小说_君明网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华夏历史上,能够在乱世中力挽狂澜,一统江山、成就霸业的不世英主寥寥无几。大部分人能做到割据一方在青史上标名留姓就已经很难得了。
在诸多乱世枭雄中,有五位只差一步就能完成大统一,可惜最终因各种原因功败垂成……
第一位:魏武帝曹操
曹操的能力毋庸置疑,综合其文治武功、才华胆略称一声汉末第一个当不为过。
很多人说在那个豪杰辈出、但起码表面上尚需尊重礼法的年代,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令人不齿。但这一方针并不是曹操自己想到的,而是他麾下的谋士毛玠。当时李傕、郭汜乱长安,天子威信扫地,汉室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要率军勤王是一个重要决议,当时曹营中多数人是反对的,但是对曹操而言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物却大力支持,一个是荀彧,一个是程昱。于是最终曹操率军迎汉帝刘协到许都。
其实之所以手下反对的人多,是因为搞不好会令曹操背负巨大骂名,同时这也是一柄双刃剑,虽然可以利用汉帝的大旗完成战略部署,但相应的阻碍也不会小,特别是一旦到了后期,皇帝几乎就丧失了震慑力,那么自然弊大于利。就说秦末时的项羽,他当初和项梁立怀王为帝,前期倒是能够更快组织各路义军,让大家一致对抗暴秦,但是一方面诸侯各怀鬼胎,另一方面怀王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于是被处处治肘的项羽最终忍受不住,将怀王杀死,结果遭到几乎全天下的口诛笔伐。所以,打着皇帝大旗为所欲为固然好,但一个处理不慎带来的恶劣后果同样不可预估。
但曹操不是项羽,他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却近乎完美的将不利一面压到了最低,同时在良臣猛将的辅佐下愈发强盛,并在河北争夺战中击败了实力远强于己的发小袁绍,使得北方区域皆在掌握之中。
而后,曹军又兵不血刃拿下荆州,但是随后面对孙刘联军,曹操决策失误再加上瘟疫横行,以致输掉了众所周知的赤壁之战,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
有人说当时天下还有很多势力,西蜀刘璋,凉州军阀林立,辽东公孙家盘踞,汉中还有五斗米教的张鲁……但这些对于曹操而言不过疥癣之疾。赤壁之战几乎可以算作江东的倾力一击,如果曹操能够取得这场胜利,必将顺势席卷江东,至于其他割据势力,怕是难挡曹军铁蹄。
可惜一切没有如果,赤壁之败令曹操终其一生亦未完成一统大业。
第二位:前秦世祖苻坚
苻坚是景明帝苻健之侄,文桓帝苻雄之子,袭杀苻生上位,是为前秦第三任皇帝。
继位之后,苻坚革除暴政,主张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最主要是重用汉人,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对苻坚非常重要的人物——王猛。如果我们排出古代一个君明臣贤、相得益彰的排行榜,苻坚和王猛的组合绝对榜上有名。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抑制豪强,强化王权,鼓励农耕,教民以区种之法,兴修关中水利,以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及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另外,提倡儒学,兴办教育,以汉族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者自命,积极推行圣君贤相的治国之道。对各族实行服而赦之的方针,凡归顺或投降的少数民族贵族基本采取优容政策。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短短十几年,前秦的国力就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于是开始一统江山之路。
十几年间,苻坚陆续消灭前燕、前仇池国、前凉、代国,取东晋梁、益二州,征讨西域,结束北方长期分裂的局面。覆灭了诸多割据势力,统一了整个北方,使前秦成为当时诸多诸侯之中实力最强劲的一方,势力达到巅峰,最多的时候曾有六十余国来朝,绝对称得上一方霸主。
不过在公元年,苻坚极为倚重的王猛死了,他死前曾对苻坚说,“晋室现在虽然立于偏远的江南地区,但承继正统。现在国家最宝贵的就是亲近仁德之人以及与邻国友好。臣死以后,希望不要对东晋有所图谋。鲜卑、羌虏都是我们的仇敌,终会成为祸患,应该将他们除去,以利社稷。”说白了就是先解决国内少数民族势力的隐患,但是急于求成的苻坚没了王猛在身边,自恃国力强盛,带甲之军近百万,于是不顾多数人的反对,毅然发动了对东晋的战争,最终兵败淝水,功亏一篑。
淝水之战的大败带来了连锁反应,诸多势力先后自立,苻坚最终更是被自己很是信重的羌族首领姚苌所杀。试想如果淝水之战结果倒转,结果又是怎样呢?
第三位:刘宋武帝刘裕
在南朝皇帝中,刘裕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甚至于很多学家称刘裕为南朝第一帝。他的事迹非常励志,堪称草根逆袭的典范,唯独可惜最终就差临门一脚,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刘裕自幼家贫,不过也算有点来头,他是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二世孙,当然了,传到他这代已经没剩下什么了。后来刘裕投军,加入了北府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府神兵,由此开始他的军事生涯。
所谓“时势造英雄”,刘裕是天生将才,自然抓住了这个机会,从底层凭借军功和能力脱颖而出,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后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
上位后刘裕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与曹操和苻坚输掉关键战役以致未能一统不同,刘裕北伐时虽然称不上势如破竹,但形势还算不错,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关键时刻一直为刘裕稳定后方的刘穆之死了,在经过商讨后,担心后院起火的刘裕选择了南归,并将兵权交给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还留下诸多名将辅佐。
这一处理方式其实并无不妥,但是在刘裕走后。留守长安的北伐军诸将居然发生了内讧,致使军中大乱,长安得而复失。
刘裕上位后的举措我们刚才已经说过,原本即便丢了长安,但依旧很有希望完成一统,可是刚计划兵伐北魏,刘裕就患了重病,中途虽有好转,但很快复发,最终病故,天下一统的宏愿就此覆灭。
第四位: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是北周的第三位皇帝,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拥立宇文邕上位,但将大权均握于手。宇文邕为此隐忍十二年,诛杀了宇文护,从此独揽朝政。
亲政之后宇文邕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万事俱备后兴七路大军伐齐,一举攻陷邺城,俘北齐后主父子,自此北方一统。
当时的南陈有多弱我想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对于宇文邕来说只要平定了突厥哪怕是稳住突厥,也足以灭掉南陈,所以表面看来天下一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然而偏偏上天就没给宇文邕时间,使其在亲征突厥途中重病不治,大半辈子的努力都为后来的隋朝大一统做了嫁衣。
第五位: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是后周的第二任皇帝,被誉为五代十国最出色的帝王,曾立下“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
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极大概率实现的,因为柴荣在继位之后马上开始了一统江山的步骤:大败北齐,收复后蜀,三征南唐,即便是后来被大宋畏若虎狼的契丹照样被柴荣打得灰头土脸——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
正当柴荣大会诸将,准备乘胜夺取幽州时,突然就患了恶疾,短短一个月时间撒手人寰。结果大家都知道,白白便宜了赵匡胤,还养出了一个屈辱的弱宋,被北方异族轮番欺压,靠花钱在大辽买太平,被大金夺走半壁江山,最终被大元覆灭,可以说从大宋立国起,汉人的脊梁就没能真正挺起来,至于收复燕云十六州?已经是几百年之后的事了。
这便是只差临门一脚就能完成大一统壮举的五大枭雄,有的输了关键战役,有的则是天不假年。那么,谁才是您心中的意难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