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皇后免费阅读全文_番茄小说
谁能想到,一桩看似委屈的婚事,竟成就了一段传颂六百年的佳话。年,徐家添了个千金,徐达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朱元璋登基后,看着这女娃,笑呵呵地对老兄弟徐达说:“咱俩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把你闺女给我家老四朱棣吧。”徐达心里那叫一个不痛快,凭什么常遇春的女儿能当太子妃,我徐达的女儿就只能嫁个普通王爷?他哪里知道,命运的棋盘早已悄然落子。
这徐家闺女徐妙云,自小就不是个安分的主。人家姑娘在闺房里描龙绣凤,她却抱着《孙子兵法》啃得津津有味。别家小姐在抚琴作画,她却在沙盘上调兵遣将,玩得不亦乐乎。管家天天跟她娘谢氏诉苦:“小姐这哪是大家闺秀,分明是个假小子!”谢氏却看得透彻:“随她爹,有出息。”徐达对这个女儿更是偏爱有加,不仅亲自教她读书,还把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讲给她听。有一回,八岁的徐妙云竟指出了父亲一个战术布置的疏漏,分析得条条是道,让身经百战的徐达都惊得半天说不出话。他常抚着女儿的头感叹:“此女若为男儿,必是护国名将!”
十二岁那年,徐妙云被马皇后召入宫中。宫里的日子,让她学到了比兵法更深的学问——为人处世的智慧。马皇后常教诲她:“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分寸最要紧。”一次朱元璋在朝堂上龙颜大怒,要严惩一个失职的官员,小妙云悄悄对马皇后说:“陛下盛怒之下的决定,恐怕会留下后患。”马皇后闻言一惊,当晚果然劝住了朱元璋。事后,马皇后不禁感叹:“这丫头,将来必成大器!”
时间来到年,朱元璋再次召见徐达,开门见山:“老徐,把妙云许给燕王朱棣吧。”徐达心里咯噔一下,北平那个苦寒之地?他想起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心里五味杂陈。朱元璋何等人物,一眼看穿他的心思,笑道:“老四有出息,你信我,妙云跟了他,吃不了亏!”徐达虽口头应允,回家却唉声叹气。还是夫人谢氏看得明白:“我瞧那燕王英武不凡,未必就比太子差。再说,妙云那性子,还真适合当个王妃。”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了。
婚后的徐妙云,很快让所有人刮目相看。北平乃边防重镇,朱棣常年在外征战。徐妙云不仅把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处理起政务来也是井井有条。一次朱棣出征,北平城内突发瘟疫,人心惶惶。徐妙云当即下令开设粥棚,组织大夫义诊,自己更是亲赴疫区安抚百姓。百姓们都交口称赞:“燕王妃比男人还能干!”更让朱棣折服的是,她对军务的见解常常一针见血,提出的建议连沙场老将都佩服不已。朱棣常感慨:“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年,风云突变。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朱允炆开始削藩。当朱棣决定起兵靖难时,徐妙云只说了一句:“你尽管去,北平有我。”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当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北平守军不足万人。是徐妙云,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扛起了守城的重任。她白天在城头指挥若定,晚上还要安抚百姓。最危急的时刻,她想出泼水成冰的妙计,让攻城敌军吃尽了苦头。有将领心生退意,她柳眉倒竖:“燕王的妻子,宁可战死,绝不投降!”
年,朱棣登基,徐妙云终成皇后。她这个皇后当得与众不同,不仅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还时常劝谏朱棣要以德服人。在她的劝说下,朱棣赦免了许多建文帝的旧臣。她还亲自撰写《内训》与《劝善书》,教导后宫妃嫔勤俭持家,善待百姓,这些书后来成了明代后宫教育的经典。可惜天妒英才,年,徐妙云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年仅四十六岁。朱棣悲痛欲绝,此后十七年未再立后。
人生的价值,从不取决于起点的高低。徐妙云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真正的门当户对,不是家世的匹配,而是灵魂的契合与能力的相当。她不是顺从的影子,而是能独当一面的伙伴。命运,终究不会亏待任何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