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楼网_书迷最爱收藏的免费网络小说阅读网
青年沈从文
年, 沈 从文的父亲沈宗 嗣曾参与同乡组 织铁血团 , 准备谋 刺妄图登皇位的袁 世凯。由于暗探发 现,同乡被捕。沈 宗嗣得到口信,匆匆 离家出走。沈宗嗣的出 走,给沈家罩上一层挥 之不去的阴影。沈母黄氏 拉扯着几个子女整天过着担惊 受怕的日子,真是度日如年,那心 地善良的沈母朝思夜盼自己的丈夫能活着并 早日回家。
年,沈从文的母亲得知沈宗嗣还 活着流落在外的消息,果断地将沈家在县城 中营街的老屋卖给田友兰名下,所得银两一 并交给长子沈云麓让其千里寻父,然后举家 搬迁来到芷江,投奔沈从文时任芷江县警察 局长的五舅。这时在从军的沈从文也随母来 到了芷江。因五舅的关系,沈从文就在警察 局谋了一份差事,他的工作主要是每天抄写 违警处罚的条子。警察局在旧县衙门隔墙是 典狱所(看守所),每天傍晚,他同一巡官 到典狱所清点犯人,并针对不同程度的罪犯, 上镣或套枷,甚至系上横梁铁环。此后不久, 警察局又接管了征收屠宰税的工作。沈从文 便从事起“税官”这项工作。
因沈从文与熊希龄有着亲上加亲的关系,沈从文母亲的胞妹嫁熊希龄三弟为妻, 而沈从文的胞姐又嫁给熊希龄的外甥。于是 沈从文在芷江大部分时间住在熊公馆。当时 熊公馆的地名叫作青云街(现在的芷江县第 一幼儿园院内),门牌二号,是座三进三院 的旧式一颗印老房子。进大门二门后,到了 第一个院落,天井并不怎么大,石板地整整 齐齐。第二进除过厅外前后四间正房,有三 间空着,原是在日本学兽医秉三先生的四弟 住房。第三进房子算正屋,敬神祭祖亲友庆 吊礼节全在这里。第三院在后边,空地相当 大,有几间堆柴炭用房屋,还有一个中等仓 库。老房子左侧还有所三进两院新房子,不 另立门户,门院相通,院内宽敞明亮,养着 各种各样的花草,如素心兰、鱼子兰、茉莉 花,还有山茶和月季等等。每当花开季节, 尤其那素心兰、茉莉花盛开,全院子香气清 馥,沁人心脾。沈从文常年出入在这个现代 相府的院子不仅享受了花卉的清香,更是饱 读了熊公馆的藏书。因为熊希龄先生是芷江 县城一所与省城著名书院“湘水校经堂”相 提并论的府学书院“沅水校经堂”的高材生, 后来他又官至民国内阁总理,所以熊公馆内 的藏书颇多。
也许是沈从文两次从军所见所闻触及了 他的灵魂之原故,他变得更加勤奋读书学习 了,他觉得读书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尽 管他从事税收工作非常辛苦,但总把读书这 件事装在脑海里。沈从文只要有空就钻进熊 公馆的藏书楼废寝忘食的博览群书。沈从文 恨不得把熊公馆内的所有藏书都读完,他几 乎成了书迷,忘却了与人交往。当时的熊公 馆真可谓热闹非凡,一天到晚来来往往的人 客不断,沈从文总是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院中 花台边津津有味的饱读诗书。有时一些同年 的男女青年想邀请沈从文到街上散步,谈论 人生,沈从文总是婉言谢绝。沈从文巧妙地 把这些热情活泼的青年男女打发走后,又埋 头钻进书堆里,去探寻那书中的奥妙。沈从 文为什么如此嗜书如命呢?因为熊公馆内的 书时刻都在吸引着他,给予知识,给予他无 穷的乐趣。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从书楼中 发现了一大套林译小说,迭更司的《贼史》 《冰雪姻缘》《滑稽外史》《块肉馀生记》等 等,就都是在那个寂静大院中花架边台阶 上看完的。这些小说对我仿佛是良师而兼益 友,给了我充分教育也给了我许多鼓励,因 为故事上半部所叙人事一切艰难挣扎,和我 自己生活情况就极相似,至于下半部是否如 书中顺利发展,就看我自己如何了。书籍中 还有 来本白棉纸印谱,且引诱了我认识 了许多汉印古玺的款识。沈从文不仅读书非 常认真,而且有惊人的记忆力,对已经阅读 过的书籍中的故事情节总是记忆犹新。熊公 馆右隔壁有个中级学校,名曰“务实学堂”, 似从清末长沙那个务实书院取来。学堂图书 室的书特别多,沈从文常来该学堂看书。正 如他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所写道:“我从这 个学校的图书室中曾翻阅过《史记》《汉书》 和一些其他杂书。记得还有一套印刷得极讲 究的《大陆月报》,用白道林纸印,封面印 了个灰色云龙,里面有某先生译的天方夜谭 连载。渔人入洞钓鱼见化石王子坐在那里垂 泪故事,把鱼钓回鱼在锅中说故事的故事, 至今犹清清楚楚。但是事实上说来,我这个 小文,所涉及的地方人事、风俗习惯,从较 年轻一辈看来,也快要成为天方夜谭了。” 由于沈从文经常在熊公馆挑灯夜读,此时此 刻的他真可以说是跳进了书的海洋,读遍了 熊公馆内的绝大部分藏书。加之沈从文从事 “税官”工作,熟悉不同阶层的各式人物, 在熊公馆内博览群书受到了启迪,这为他以 后进行文学创作摄取了极为丰富的素材。用 沈从文自己的话说:“我用熊府中的林译小 说作桥梁,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传人烈士 的功名,乡村儿女的恩怨,都将从我笔下重 现,得到更新生命”。(蒋国经 佘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