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pdf,txt电子书免费下载-相识电子书
自嘲
一、英国人亚当·斯密于年出版了一本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探讨了国民财富如何增长的问题。
斯密首先认为社会分工能通过简化劳动、提升技能、促进工具改良等方式,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是财富增长的重要源泉。二是社会成员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会通过市场交换间接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如同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三是强调资本是支撑分工和生产的基础,而节俭能增加资本积累,进而扩大生产、雇佣更多劳动力,推动财富更多地增长。四是倡导自由贸易,提出“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各国应专注生产自身成本最低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斯密的主张确立了通过“生产创造财富”的核心认知,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他的自由竞争、有限政府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经济政策与理论发展。
二、年后的年,德国人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卷在德国汉堡首次出版,系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揭示了其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定了劳动的价值。他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二,马克思认为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创造工资的价值)和“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积累和剥削的本质。
第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家将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剥削更多剩余价值,导致财富在一极积累,贫困在另一极积累,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
第四,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且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断激化,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三、两人观点比较
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
工人阶级的收入是工资,其利益与劳动报酬直接相关;资本家的收入是利润,源于对资本的运用;地主阶级的收入是地租,依托于土地所有权。
他认为各阶级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甚至可能产生冲突,例如工人倾向于提高工资,资本家则追求降低成本(包括工资)以增加利润,这种对阶级分化和利益矛盾的认知,构成了斯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划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直接对立阶级。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通过雇佣劳动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无产阶级丧失了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产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迫使无产阶级在劳动中创造超出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并将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积累的真正源泉,也是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两大阶级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斗争形式是从经济斗争(如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待遇)发展到政治斗争(如夺取政权),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有人认为,马克思的观点是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人的剩余价值,这是不全面的。如果资本家经营亏损了呢?不也要承担亏损价值嘛。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立场问题,马克思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于资本家的亏损他是不管的。斯密呢?他也承认各阶级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甚至可能产生冲突。但是很显然,他没有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