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风云)乡村诱惑最新章节_乡村诱惑TXT免费下载 _紫河小说网
(作者: 于 永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 教授 博士李艳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硕士)
说到白道,说起武川,都赫赫有名。
让我们从武川说起。武川历史悠久。其名见于历史是在《魏书》,公元年,拓跋珪称王,建北魏,天兴初()道武帝拓跋珪将其东部地区的高门子弟及豪杰两千户迁到北部居住,以镇守边塞。《魏书》载宇文陵“徙居武川”,武川作为地名出现始光至神 年间(公元年),北魏为抵御外族侵袭,设置六个军事重镇,武川镇为“六镇”之一。今日的武川是“六镇”中唯一保留名称的地方。隋朝平定突厥部后为定襄郡的北方牧地;唐朝时先后为云中、单于大都护府的辖地;辽代时属丰州管辖;金代为丰州支郡辖地;元朝汪古部驻牧于此;明朝时为阿勒坦汗土默特牧场;清朝同治四年(年)改为归化厅北部牧地,光绪二十九年(年),置武川厅;民国元年(年),改厅为县; 年月属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专区(专区后改为乌兰察布盟),年元月起属呼和浩特市辖。
白道始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说“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这是对于白道的最早记载。白道岭就是今天所说的蜈蚣坝,从今天呼和浩特市区往北,过坝口子,经蜈蚣坝,翻越大青山到武川县,这条古老的通道就是白道。《太平寰宇记》载“白道川,当原阳镇北地,至山上,当路千余步,地土白色如石灰,遥自百里即见之,即是阴山路也。”白道川即土默川。白道是沟通阴山南北的咽喉通道。历史悠久的白道,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无论对于统治阶级还是劳动群众,从战国直至近现代,都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有的学者以中原喻舞台,以阴山做帷幕。许多北方少数民族从帷幕进入中原,叱咤风云,演出了一幕幕特色各异的历史剧。白道就是通往舞台的必经之道,武川正是后台。
北魏武川镇是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的故乡。隋开国皇帝杨坚、唐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的先祖都曾为武川镇将。上面提到,宇文陵“徙居武川”。宇文陵是西魏权臣宇文泰曾祖。宇文泰是宇文觉之父。宇文泰在北魏将亡之时,胁魏帝修治长安,为其子宇文觉建北周做好了充分准备。北周(——)与北齐并立,共争中原霸主,终不成。完成者乃隋。魏征所作《隋书·高祖纪》云:“北魏元寿”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为杨坚六世祖。元寿玄孙杨忠即杨坚父。《周书·杨忠传》亦云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又云“周武帝命杨忠为帅伐齐,忠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席卷二十余镇。”说明在杨坚父杨忠时,武川尚有杨家故居。“祭先人”墓,说明杨家祖宗的陵墓在武川。杨氏一族随宇文氏驰骋中原,终于以杨代宇文。隋朝(——)建于杨坚之手,亡于其子杨广,尽管短短几十年,却富极一时,为唐及后世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唐开国始祖李渊,其四世祖李熙曾领兵家居武川,《旧唐书·高祖本纪》云: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宋文豪欧阳修所撰《新唐书·高祖本纪》亦云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李氏曾居武川。李氏父子随宇文家族出生入死,取得了赫赫战功,加之贵胄出身,李氏终于将抱负做到极限。盛唐李朝,为历史重重大书了一笔。
如果说宇文氏、杨氏、李氏从武川越白道,南下主中原,演绎了耀人眼界的辉煌历史,那么武川、白道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白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汉将卫青、霍去病曾出白道,北逐匈奴。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首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当時塞北柔然强大,塞內分布着高车(即敕勒)和山胡。北魏始光初年,北魏段进为白道守将,与围攻白道的柔然大战,英勇不屈,兵败被杀。太武帝拓跋焘闻知,派军出云中至白道大破敌军。北魏与柔然的战争基本上是以阴山北坡为中心。魏献文帝皇兴四年(公元元)八月,柔然再次犯塞。朝廷“銮驾北伐”,四路大軍挺进,是年九月,会师女水。献文帝在女水之滨举行了有数万將士参加的誓师大会,大败柔然,歼敌数万,获马匹器械不可胜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女水之战。不久,柔然便主动纳贡,并要求与北魏通婚。为了纪念女水之战的胜利,北魏太常高允作《北征頌》,并刻石纪功,献文帝下令将女水改为武川(《魏书蠕蠕传》)。武川,意味着这是一条显示武功的河。三十多年后即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間(),在武川之滨即今大青山乡土城梁建城,这个城称为武川镇。武川镇与大体上位于阴山北坡的沃野等五镇构成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防御柔然,史称“北魏六镇”。武川与天险白道,还有白道南端的白道城则构成了一条纵深防线。武川镇成为北魏前哨。
著名的北魏六镇起义,起义者先攻克武川,扼守白道,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北魏军几次大败,最后不得不重金请柔然出兵,背后开花,攻克武川,镇压起义。
北周、北齐争宠中原时,突厥民族兴起,占有白道北口及武川地面。隋唐与突厥以白道为中心,多次发生争战。清康熙帝征噶尔丹,也从白道北出,留驻武川境内的翁衮地面。作为战略要地和战场,近代北洋军、晋军、国民军、蒙古军,由白道频繁往来,在武川县境或驻或战。八路军也曾在白道老爷庙伏击日寇,首战告捷,令人欢欣鼓舞。
武川为军事重镇,白道为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重视,而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意义更是不可小觑。武川镇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所。据《冀州图经》“自周、秦、汉、魏以来,出师北伐,唯有三道,中道正北发太原,经雁门、马邑、云中,出五原塞,直向龙城,即匈奴单于十月大会祭天之所”,这是描述北魏以前的古交通,云中在今天托县附近,五原塞大体相当于北魏时期的沃野镇(今內蒙古五原東北),而在《冀州图经》记阴山道:云中周围十六里,北去阴山八十里,南去通漠长城百里,即白道川也。南北远处三百里,近处百里,东西五百里,至良沃沙土面黑,省功多获,每至七月乃热,白道川当原阳镇北。欲至山上,当路有千余步。地土白如石灰,遥去百里即见之。即是阴山路也。从此以西及紫河以东,当阴山北者,惟此道通轨。自外,道皆小而失次者多。那么白道是阴山以北最重要的通道,从山西、以至长安出发的古丝绸之路,不会避开武川、白道,而越黄河,过库布齐沙漠,西行中亚的,必然是经白道,至武川,西行,越五原,向西,直至中亚。据内蒙古考古发现也知,“草原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线,其北道的开拓,肇始于北匈奴西迁之时,东起于西伯利亚高原,经蒙古高原向西,再经咸海、里海、黑海,直达欧洲。其南道,东起辽海,沿燕山北麓、阴山北麓、天山北麓,西去中亚、西亚和东欧。辽代天祚帝耶律延禧兵败西逃,从今北京到张家口,又至大同,然后到呼市东郊丰州天德军,最后逃入夹山,即今天的武川附近大青山里。后来他又出兵沿白道南下,欲收复失地。这件事情,印证了草原丝绸之路南道的存在。另外,年,在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头号村,出土了一枚拜占庭早期的金币,时代相当于我国北魏时期。因此,古代丝绸之路都是通白道,经武川,进行往来经济文化贸易交流的。康熙年间,内大臣索额图等率八旗精兵一万人出使俄罗斯时,也是从白道出,在武川屯驻过。国内的商人也由此北上南下经商,尤以清代山西商人为盛,旅蒙商大盛魁鼎盛时期,跟驼狗就有多只,近万匹骆驼行走在白道,试想一下,这是何等的壮观景象!
武川、白道作为古代交通的干道,在我国和亚洲西部以及欧洲的文化经济往来中担负重要使命。近代以来,由呼和浩特经大青山到武川,已经修建了非常便利的呼武公路。
今天,白道已经成为宣传武川,乃至内蒙古悠久历史文化的旅游景点。武川也正以悠久的历史文明为依托,积极开发,发展经济,跻身于内蒙古,甚至中国的先进城镇之列。武川曾以白道为通途,向外输送精英和人才,今天白道又作为武川的一部分时刻提醒人们,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着神奇的故事。
编辑: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