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情短篇合集 (艳情短篇合集)_笔趣阁无弹窗阅读_下书网
导语:有人认为《红楼梦》为“第二西厢”,这个说法并非虚言!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的一篇传奇小说。一般人认为是元稹根据自己婚前的恋爱经历写的。它的大致内容是写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孀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为酬谢张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得丫环红娘之助,两人幽会。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
小说中元稹以自己的名义写有一首长诗《会真诗》;会真,即与仙人相会之意。该诗是一首艳情诗,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张生与莺莺幽会的情况,《会真记》得名于此。
《会真记》影响深远,主要因为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取《会真记》诗句“待月西厢下”而命名。其中有两部作品特别有名:
一是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叫《董西厢》)。解元,是金、元社会对读书人的敬称,诸宫调是宋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歌唱部分是用了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编组而成,故称为“诸宫调”。董解元将几千字的传奇小说改编成了鸿篇巨制的戏剧作品。《董西厢》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对元人杂剧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是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又叫《王西厢》),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故事,流传甚广,鲁迅曰:“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后世文人墨客歌咏其事者甚多。著名的中国戏曲史、文学史学家赵景深在《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中称“《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无与伦比的‘双璧之作’”。
《红楼梦》涉及西厢故事的情节很多,主要有:
第二十三回,宝黛共读西厢并用其中的语句嬉戏;第二十六回,黛玉借《西厢记》句子“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表达因与宝玉的情感而产生的烦闷心情;后宝玉到潇湘苑,在与紫鹃的对话中,宝玉又用《西厢记》“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的句子来将紫鹃比作为红娘,暗中将自己比作张生,将黛玉比作崔莺莺。第三十五回,黛玉用《西厢记》“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的句子借景抒情,以双文(莺莺)遭遇感伤自己命运“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第四十九回,宝玉借《西厢记》句子‘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询问钗黛何时和好。第五十回,薛宝琴制作的《蒲东寺怀古》诗咏写崔莺莺婢女红娘的故事。第五十四回,贾母点唱《惠明下书》并说及娘家戏班所演戏目《听琴》,都出自《西厢记》。
元稹的《会真记》问世至今已有年,王实甫《西厢记》的出现,也已有多年的历史。有人认为:《红楼梦》中借鉴了大量《西厢记》的描写手法,故有“第二西厢”之说,似乎过夸。但《西厢记》对《红楼梦》产生了深刻影响,“先西厢,后牡丹,再红楼”之说,则是可信的。